张伯英(1871年-1949年),江苏铜山人,字勺圃,一字少溥,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碑帖鉴藏家、方志文献家、诗人。他的一生跨越了政治与艺术的双重领域,对书法艺术有着卓越的贡献。
张伯英的书法深受北碑影响,同时又汲取了苏黄的精髓,形成了行草为主、篆隶为辅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笔力凝重而气韵洒脱,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刚劲风骨,令人叹为观止。
张伯英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深入研究,他主张学习书法应取法古人,广泛临习古人书法墨迹,并强调学习古人用笔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观点对当代书坛仍有指导作用。
张伯英是著名的碑帖鉴藏家,他慧眼识珠,极力购藏并保护了许多珍贵的碑帖文物。他收藏的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等碑帖,至今仍为书法界所珍视。
张伯英的学术著作颇丰,涉及地方志、诗歌、书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其中,《法帖提要》七卷是他最为著名的书学著作之一,详细分析论及各家书法流派的优点与不足,为我国书法碑帖学界权威名著。
张伯英出身于徐州望族,自幼秉承国学文脉。他早年曾任北洋政府要职,但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后毅然引退,专注于书艺法帖的研究和创作。晚年贫病交加,仍醉心于书画金石,节操高尚清雅。
张伯英与清末遗老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闻名于京津。他尤为奖掖后学,书画界人不少都曾受其教益。据说他还是著名画家齐白石及著名书法家启功的老师。
张伯英的书法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对中国书法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和理论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更跨越时空为后世所传颂。同时,他也是“彭城书派”的创始人之一,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张伯英是一位集书法创作、理论研究、碑帖鉴藏于一身的书法大家。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书法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