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进京,是永辉最后的救命稻草吗?

旭皇玩转趣事 2024-10-21 05:12:40

胖东来和永辉超市的合作,让原本一度陷入困境的永辉焕发了短暂的生机,北京石景山那家永辉超市在胖东来的调改后重新开业,直接引发了消费者排队打卡的热潮。这场“盛况空前”的景象像一针强心剂,瞬间让永辉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股价也因此有了短期上涨。但别看现在热闹得像赶庙会,背后的局势可没那么简单——永辉这家老牌零售巨头,依然在走一条险路,而胖东来的“加盟”,只不过是它转型中的一次豪赌。

永辉的处境并不好,这大家都知道。曾经风光无限的“农改超”模式,以生鲜为主打,让永辉在一二线城市扩张迅速,成为了社区居民心目中的“菜篮子”。可是这个模式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利润低、损耗高、运营复杂,尤其在互联网零售大军强势入侵后,永辉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频繁的亏损和转型尝试——从红标店到超级物种,没一个能跑通的。生鲜市场本身竞争激烈,而永辉在这场“生死竞速”中显然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胖东来的介入看起来就像是救世主降临一般。永辉找上胖东来,试图靠对方的服务和管理模式来扭转颓势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胖东来在许昌一带的成功早已成了“神话”,服务至上、员工待遇好、商品丰富且定价合理,这些特点使得它在一个小成本市场上牢牢站稳了脚跟,赢得了消费者的无比忠诚。所以,永辉希望能把这一套搬到北京石景山来,也希望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购物体验,吸引更多城市消费者。但问题来了:胖东来的这一套真能在大城市的高成本市场成功复制吗?

表面看,合作的初期效果是喜人的——人流量激增,排队场面火爆,大家纷纷涌向新改装的超市体验“胖东来式服务”。但这其实更像是流量的短期爆发,而非长期转型成功的标志。胖东来的成功基于的是它在小城市中“高服务、低成本”的独特模式,在一个生活节奏较慢、成本较低的环境中,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高要求可以被满足,同时企业也能维持一定的盈利水平。但你把这个模式移植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结果可能就没那么理想了。

首先,胖东来模式的核心在于人性化的服务,而高质量的服务背后是高成本的员工投入。永辉这次合作后,员工待遇大幅提高,但问题是,这笔账最终还是得算在永辉自己头上——你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顾客的满意度,但随之而来的服务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这个成本能否通过更高的客单价或更频繁的消费来覆盖,显然是个问号。而永辉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在生鲜领域独领风骚的老大,它面对的竞争对手,不是周边的小型菜市场,而是巨头们的互联网零售体系,从盒马鲜生到叮咚买菜,每一个都咄咄逼人。

再来看看永辉的自救策略吧。名创优品的叶国富入股后,永辉明显开始有意识地往“去胖东来化”方向走。什么意思呢?胖东来固然好,但要真靠着别人家的一套活命,那也不是长久之计。叶国富看重的是胖东来的短期引流能力,但他更清楚,永辉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得有自己的东西。无论是自有品牌的引入,还是内部成本结构的调整,最终目的都是摆脱对胖东来模式的过度依赖,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不过,这条路显然不好走。自有品牌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零售行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商品同质化和价格战中保持独特的竞争力。胖东来的加持,只是让永辉暂时在舆论和流量上获得了一些喘息机会,但如果没有系统的、可持续的调整,永辉的困局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说到底,胖东来是强心针,但永辉的病根更深。在这场零售业的竞速赛中,永辉能否真正通过胖东来模式自救,走出困境,还得看它后续是否能在供应链、商品品类、自有品牌以及运营效率上全面发力。如果把转型全压在胖东来的服务模式上,那不过是换了一种包装的“拖延症”罢了。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永辉靠胖东来的“神话”能走多远?这剂“强心针”是救命药还是止痛药,你怎么看?

0 阅读:24

旭皇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