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她用孝善质朴的情怀为家人筑起了一道避风遮雨的温暖港湾——
不离不弃,柔弱女子撑起苦难家庭
凤凰山脚下,大广高速三溪出口,这里便是阳新三溪镇的高桥村。绕过一段简易的乡村公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李世龙湾就在眼前。
2017年7月10日,李世龙湾池塘边的一栋普通楼房门前,一位女子用棉球蘸上红汞,小心翼翼地涂抹在轮椅上男子的脚踝上。女子叫乐琴,今年38岁,高桥村李世龙湾的媳妇。轮椅上的男子是她的大哥李名战。
命运多舛
一家六口四个病人
乐琴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和丈夫李名利2000年结婚后,生育一女,一家子原本过得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接二连三的不幸,让这个普通农家蒙上了浓重的阴霾。
2002年6月,丈夫李名利被查出患了早期舌癌。那一刻,乐琴感觉天都塌了。她拿着化验单,一个人悄悄地流泪。丈夫坚持不肯手术,她好言相劝:“孩子还小,需要父爱;父母兄弟,需要照顾。这个家不能没有你!”丈夫手术后,需要不断化疗,也不能做重活,家里的收入也断了。她和年迈公公担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
厄运又接踵而至,就在丈夫病情稍稍稳定后。2012年初,二哥李名胜不幸发生工伤事故。孤苦伶仃的二哥没人照料,她和婆婆在医院照顾一年多。
二哥落下了轻微残疾,从医院返家后,情绪极其烦躁。乐琴好言相劝、精心照料,直至二哥身体好转,走上工作岗位。
然而,祸不单行。当年9月,远在上海务工的大哥李名战突发脑梗塞。面对满身泥水、躺在医院的走廊上的亲人,乐琴含泪将大哥送进了病房。在医院安置好大哥,她返家拿钱,再赴上海。住院十几天,花费几万元,虽然保住了大哥的性命,但大哥终身瘫痪,几成植物人,需要家人的终身照料。
屋漏又遇连夜雨。2014年4月,年迈的婆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自理能力。一家六口四个病人,乐琴和年迈的公公成了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
大孝至深
柔弱双肩撑起苦难之家
一家四个病人,除丈夫和二哥能照顾自己外,婆婆和二哥需要全天候的照料。喂饭、搽身、洗澡、洗衣……乐琴几乎出不了门。
婆婆刚患病时,乱跑、疯骂,家具、碗筷、棉絮经常丢的丢、砸的砸、扯的扯。有时,大小便失禁,从房间拉到客厅,一天就要换几身衣服。那时,公公还活着,能替乐琴打个帮手。去年,公公患病去世,照料婆婆的事全落在乐琴的身上。
一个月前,婆婆手提粪桶,一身粪便站在乐琴的面前。她一边哭“我真的受不了”,一边为老人从头到脚仔细清洗。这一幕,被房头的嫂子罗菓看到。罗菓走上前,对她说:“弟媳,你这是尽孝。我们李家有你就是福啊!”
大孝至深,大爱无言。这些年,乐琴哭过多少次、流过多少泪,她也记不清楚。“还看到她焦急得用头撞过墙。”罗菓谈起这些心疼不已。孩子在外读书,平时不能为乐琴分忧;丈夫在家时,还能勉强帮乐琴照顾一下。早上,乐琴要把大哥先服侍起床,再把婆婆服侍起床。接着,照顾他们解便、洗簌,再端屎倒尿、收拾被褥。
热天是最难服侍人的。有时,病人要洗澡、擦身子。乐琴先是帮婆婆洗好,又轮到大哥,忙了这个又要忙那个。晴天,她要把大哥抱出来晒太阳。大哥仍像木偶人,没有反应。她先把人安置在床上,再把轮椅搬到门外,接着把人抱到轮椅上。
一次,她在抱大哥下床时,摔倒在家门口的门槛上,两个人都倒在地上。后来,乐琴自己又爬起来,跑到村卫生室上药。第二天早上,她照样忙着给婆婆、大哥穿衣、清洗、收拾……
这些年,乐琴几乎每天早上不能吃,也不想吃,因为收拾房间隔夜的气味很浓。尽管有着难以言说的压力,但她从没想过要放弃。她还学会了为大哥、婆婆打针、换药。
传承好家风
孝老爱亲美名传扬
在丈夫李名利的眼里,尽管妻子文静、秀气、柔弱,但遇到困难从不怕苦、叫累、推脱。
“这个家委屈了妻子,我也愧对妻子。”这些年,李名利身体有所好转,但不能干重活,收入也不多。乐琴考虑丈夫的心情,从来都不要求太高。即使想要个孩子,乐琴也不敢提。
乐琴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乐庸棚61岁。这个朴实的老人是村中的老好人,哪家有个困难总是帮个忙。
家庭变故之初,乐琴经常跑回家诉苦,耳闻目睹了双亲服侍患有老年痴呆症奶奶的情景。父亲总是劝她,母亲总是默默准备好她带回家的菜米油盐。“哪一天是个头啊!”有时,她也想离开这个家,一走了之。父亲总是劝她:“孩子啊,人不要怕吃苦,吃亏吃苦是福。苦难是会过去的,家庭会好起来的。”
天若有情天亦怜。这些年,村里的扶贫工作队走进这个家庭,送米、送油、送慰问金,送来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
涂抹完大哥脚踝上的红汞,乐琴将轮椅上的大哥身子扶正,她说:“不管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我都要坚强挺过去,给家人带去信心和希望!”
短评:
母亲痴呆、大哥瘫痪、二哥残障、丈夫患病……一家六口四人患病,这个不幸的家庭足以撕裂人心。然而,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用最朴素的情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照料亲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生活的不卑不亢,什么是孝老爱亲。
孝老爱亲是一种操守,一种品行,一种素养,也是一种家庭美德,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内在诉求,也是对一个家庭的坚守,更是一份社会的担当。
正是这种坚守和担当,这个曾经风雨飘零、摇摇欲坠的家庭,如今丈夫病情有了好转,姑娘即将毕业,家庭生活状况逐渐好起来,好日子不会远了!
在大力倡导和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今天,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离不开“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孝老爱亲”永远不会过时!
( 原载2017年7月11日《黄石日报》第四版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处理请联系阳新风情网)
领略阳新风土人情 纵览天下风云舆情
阳新风情(微信ID:hbyx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