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前的武昌城黄鹤楼、八宝寺等名胜及城市郊区百姓生活风貌

小哎历史 2024-11-27 01:17:20

此套《亚细亚大观》是由亚细亚写真大观社(大连)编辑的一部记录亚洲(主要为中国)文化的照片集,涵盖风景、宗教、民俗、人物等多方面。照片旁边附有日文介绍,摄影者、拍摄地、时间等。此套共十六辑,含照片约 1891 枚,出版时间为 1924 年到 1940 年。

武汉的晴川阁

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由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座著名古建筑,它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

在湖北宜昌的郊外,农家的景色。

在武昌的郊外,有用龙骨车给土地浇水的老百姓。

武昌八宝寺

琵琶亭位于九江市长江大桥东侧,面临长江,背倚琵琶湖,是九江沿江风景区的龙头。琵琶亭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而得名。白居易在浔阳江边送客,并写下了传世长诗《琵琶行》。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在送客处建起此亭。

琵琶亭始建于唐代,原址位于九江城西长江之滨,是白居易送客的地方。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沈阳唐英主持重建,增建高楼,题额“江天遗韵”。至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遭兵毁。1988年3月,新琵琶亭建今址,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个庭院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分主亭、左碑廊、右碑廊三部分。

武昌码头 人来人往 非常热闹。武昌码头 人来人往 非常热闹。

武汉长江上的渡船。

长江上的帆船。

武汉元塔

在武汉,被称为“元塔”的建筑是胜像宝塔。胜像宝塔修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由威顺王宽彻普化的太子所建,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明清两代,胜像宝塔与黄鹤楼均立于蛇山旧城墙上,塔楼并存。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遭火灾焚毁,但塔仍存。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胜像宝塔被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1984年,胜像宝塔迁入黄鹤楼公园西大门入口处内。

黄鹤楼遗址处的奥略楼,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三国时期的吴国,作为瞭望的军事用途,后成为观赏之楼,历史上多次被毁,最后一次是光绪十年(1884年),被周边一场火灾殃及焚毁,之后一直未建,1907年,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18年后被调任军机大臣后,他的门生故吏,为纪念他的政绩,便在黄鹤楼原址处专门为他建造“风度楼”。

武汉奥略楼

奥略楼原名风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为了纪念张之洞在湖北的政绩而建。张之洞根据《晋书·刘弘传》中“恢宏奥略,镇绥南海”的语意,亲书匾额“奥略楼”三字送鄂,风度楼遂改名为奥略楼。

奥略楼高3层,楼体呈矩形,屋顶前方建小骑楼式檐顶。建筑造型与黄鹤楼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且也挂了“南维高拱”匾额及“大江东去”、“爽气西来”的对联,又坐落于黄鹤楼故址附近,故多年来使游人误识其为黄鹤楼。

1911年1月,辛亥革命著名团体文学社成立于此。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成功后,第一面九角十八星旗插在此楼顶。1912年4月10日,孙中山先生登此楼,并在楼前对欢迎群众发表演说。 1927年,毛泽东登楼并填《菩萨蛮·黄鹤楼》一词。1955年,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需要,奥略楼被拆除,楼名匾额及张之洞楹联均已湮没不存。1955年,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需要,奥略楼被拆除,楼名匾额及张之洞楹联均已湮没不存。

汉阳伯牙台也称为古琴台

伯牙台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并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

汉江的风光。

汉口码头

汉口的发展起初主要依靠汉水的水运。最早的水码头,如今可考的是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天宝巷等码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