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刚过,电商平台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双十一”预热。今年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京东的一波操作,直接把“性别对立”这个敏感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是,京东官宣了脱口秀演员杨笠作为“双十一”的代言人。消息一出,舆论瞬间炸锅,京东的评论区沦陷了,股价也跟着“瑟瑟发抖”。要知道,杨笠一直以来都以犀利、直白的脱口秀风格著称,尤其是对两性关系的吐槽,经常被贴上“制造性别对立”的标签。而京东的用户群体中,男性用户占比相当可观,这一波操作,无疑是在自家“粮仓”里点燃了一把火。
不少男性用户毫不留情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直言杨笠的言论是对男性的贬低和冒犯,扬言要“退会卸载”,甚至喊出了“要平等,不要杨笠”的口号。更有甚者,翻出了京东CEO许冉早前与杨笠会面的照片,质疑京东管理层的决策是否真的了解用户需求,尊重用户感受。
一时间,京东仿佛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进退两难。一边是坚持“性别平等”的政治正确,一边是来自核心用户群体真实而强烈的抵制情绪,京东究竟该如何抉择?
“政治正确”这碗饭,京东能吃得消吗?其实,早在2019年,京东就加入了由英国驻华大使馆发起的“性别平等项目”,并为此成立了EDI(平等、多元与包容性)部门。京东还将女员工比例从25%一路提升至46%,这一系列举措,似乎都在向外界传递着京东对“性别平等”的重视。
然而,口号喊得响亮,实际行动却引发了更多争议。比如,底层员工中男性占比依然过高,而管理层则多为女性,这种结构失衡是否真的符合“平等”的理念?京东的“政治正确”似乎更像是一场“面子工程”,只顾着迎合外部的声音,却忽略了内部的真实情况和用户的真实感受。
这次选择杨笠作为代言人,无疑是京东在“政治正确”这条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或者说,是一次“豪赌”。在明知杨笠过往言论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京东依然选择押注在她身上,或许是看中了她在年轻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中的影响力,希望借此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女性用户。
然而,京东显然低估了中国社会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也高估了“政治正确”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中国用户,尤其是男性用户,对于“性别对立”的言论,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京东选择杨笠代言,无疑是在挑战他们的底线,引发他们的反感和抵制,最终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得不偿失。
当“她经济”遇上“他焦虑”近年来,“她经济”崛起,女性消费力不断攀升,各大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女性消费市场。为了迎合女性用户,品牌们开始在营销策略中加入更多“女性视角”,强调“女性力量”,甚至不惜打出“性别对立”的擦边球,试图引发女性用户的共鸣和认同。
然而,这种营销策略在带来流量和关注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焦虑感不容忽视。品牌如果一味地迎合“她经济”,忽视“他焦虑”,甚至刻意制造“性别对立”来博取眼球,最终可能会两头不讨好,失去男性用户的同时,也无法真正赢得女性用户的认可。
京东这次“翻车”事件,正是“她经济”与“他焦虑”碰撞的结果。京东试图通过支持“性别平等”来吸引女性用户,却忽视了男性用户对于“性别对立”言论的敏感度,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政治正确”不是万能解药,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京东的“翻车”事件,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追逐“政治正确”的道路上,一定要谨慎前行,切不可盲目跟风,更不能为了迎合外部的声音而牺牲了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和用户体验。
“政治正确”本身并没有错,它倡导的是平等、尊重和包容,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政治正确”的解读和应用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中国社会有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企业在推行“政治正确”时,要考虑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找到符合自身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平衡点,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的标准和模式。
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明白,“政治正确”不是万能解药,更不是“免死金牌”。消费者最终看重的,还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企业与其花心思去迎合“政治正确”,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从“真香定律”到“真翻车”:京东的迷失与反思曾经,京东凭借着“多快好省”的服务和“兄弟文化”的营销,赢得了无数用户的青睐。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京东似乎也开始迷失了方向,陷入了一种“政治正确”的怪圈。
京东的“翻车”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品牌都因为“政治正确”的操作而引发争议,甚至遭遇抵制。从最初的“真香定律”,到如今的“真翻车”,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政治正确”表演已经越来越不买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品牌在“政治正确”议题上的操作,过于流于表面,缺乏真诚和深度,甚至存在“双标”和“虚伪”的嫌疑,难以服众。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轻易被品牌的“政治正确”光环所迷惑,而是更加注重品牌的实际行动和产品本身的价值。
对于京东而言,这次“翻车”事件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它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如何在“政治正确”和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回初心,回归商业本质,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重塑品牌形象,赢得用户的信任。
文化入侵?“政治正确”背后的暗流涌动近年来,“政治正确”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然而,在“政治正确”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暗流涌动。
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试图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文化,利用“政治正确”作为一种工具,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观输出,甚至干涉他国内政。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警惕成为西方国家“政治正确”输出的工具。要保持文化自信,坚守自身的文化根基和价值观,不盲从、不跟风,在“政治正确”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要警惕“政治正确”被过度解读和滥用,警惕其成为一种“思想枷锁”,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在“政治正确”的框架下,企业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式,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和用户需求的道路。
拒绝“躺平”与“内卷”,中国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发展节奏面对“政治正确”的压力和挑战,中国企业既不能选择“躺平”,也不能陷入“内卷”,而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首先,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价值,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为了迎合“政治正确”而牺牲用户的利益。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倾听用户声音,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用户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应对“政治正确”挑战的利器。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用创新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最后,要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要相信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不盲从、不跟风,在“政治正确”的浪潮中保持定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京东“翻车”事件,给所有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以文化自信为支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