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沙苗寨——我国唯一一个可以持枪,剃头不用剃刀的部落!

衡州的六哥 2024-12-21 17:44:50

在贵州省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芭沙苗寨,这里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现如今苗寨仍保留着佩带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苗寨远离城市喧嚣,由于进入寨子的山路九曲十八弯,就算是处于旅游旺季游客也不多。

大山深处的芭沙是一个已有千年历史依山而建倚林而居的古老苗寨,“岜沙”苗语意为草木茂盛,独具特色的苗族建筑高低错落于景色秀丽的山脚下。芭沙苗寨由大寨、宰戈新寨、大榕坡新寨、王家寨和宰庄寨等五个自然村落组成,共有500多户人家,人口2500多,其中苗族人口占99%,是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村寨。

岜沙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传统技艺,岜沙苗绣、岜沙竹编、岜沙芦笙舞等是其典型代表。芭莎人至今仍保持着两千多年的生活方式,如鲜为人知的枪手文化、镰刀剃头、鸣枪迎客、树葬等习俗更为独特,俨然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观园,堪称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往里走,沿途茂密的树林,寨子就置身于山林间。芭莎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合法持有枪支的村寨,火绳枪在岜沙苗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意义,他们以火绳枪作为生活和狩猎的工具,这种习俗源于明清时期,主要用于打猎和自卫,岜沙男性从小就接受枪械训练,几乎人手一支火绳枪,尽管现在我国对枪支的严格管控,但岜沙依然被允许保留这一传统。

岜沙人有“一生三棵树” 的传统习俗,生命树是芭莎人的象征,他们认为安然的生活是得益于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森林的庇护,所以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当神祭拜,一棵树就是一个灵魂,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

芭莎每天有苗族风情展演,把当地的习俗展现给游客,地点是在岜沙的芦笙堂。我们沿着村道往后山走到芦笙堂,只见广场上有数十名绣娘飞针走线,而且大多是年轻姑娘。锁绣在中国已经有3200多年历史,被称为刺绣鼻祖,锁绣这一古老的刺绣针法在芭莎得到妇女们的群体传承并发扬光大,实属难能可贵。

在广场上虽然是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岜沙文化,但却把古老的苗族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跳芦笙舞很有特色,这是苗族人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在岜沙,吹芦笙是十分神圣的,除了每年农历11月19日有芦笙节外,每逢节日或集会都会吹芦笙跳舞,这时男人双手捧着芦笙,边吹奏边随着节奏晃动身体,苗族姑娘则随着芦笙节奏翩翩起舞。

火枪、腰刀、发髻被称为芭莎男人的三大宝,广场上芭莎汉子手拿猎枪,随身带着火药,腰间挎着一把趁手的腰刀。岜沙人佩带火枪的习俗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为了保护这一习俗,国家允许岜沙村民继续使用火枪,现在多作为表演项目,对天鸣枪就是他们迎客的一种方式。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认为发髻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男孩15岁要举行成人礼仪式,接受镰刀剃发,由长者担任剃头师傅,在男孩的头顶剃出一个圆圈,代表着阴阳平衡和天地和谐,仅留下中部头发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在广场上有剃发展示,只见剃头师傅挥动闪亮的镰刀,贴着头皮刀起发落,很快就剃好一个头。

从江到300多公里外的桂林阳朔,可以乘坐竹筏游览遇龙河的山水风光,还可以到河边嬉水。兴坪素以山水秀丽、景甲天下而著称,是桂林最美丽的旅游重镇,有九马画山、螺丝山、莲花岩、二十元人民币背景的大河背风光等八大景区24个风景点。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公里,水质清澈,被誉为不是漓江胜似漓江。遇龙河景区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就是令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

现在流行旅拍,游客穿上少数民族服饰,在心仪的地方拍美照,是很多姑娘的最爱,在遇龙河边我正好遇到旅拍,用手机蹭拍了几张。

天蒙蒙亮,清晨的遇龙河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只有静静流淌的河水和带着清新的阵阵微风,我坐在岸边的竹筏上静静享受着。河水清澈而静谧,偶尔河里有小船经过,荡起了阵阵波浪,我感受着波浪的冲击,在竹筏上犹如摇篮般。8点过后,遇龙河便又喧嚣了起来,吵醒了我的美梦,我只好赶紧撤退,匆匆结束了这次阳朔行程。

0 阅读:22
衡州的六哥

衡州的六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