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上海“高考状元”,公费留美后入美籍,晚年却想回国落叶归根

迎丝聊历史 2024-05-07 15:19:25

文| 袖枕青禾

编辑| 无忧文史

她是77年恢复高考后的“上海状元”,却在公费留学后拒绝回国,还入了美籍。

当她在美国站上学术界的最高位置后,她的一个决定在国内外引发巨大争议:回中国!

她就是袁钧瑛,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在晚年选择落叶归根?当年她又因为什么选择留在国外入美籍?

学霸的成长之路

1958年,袁钧瑛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医学教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工作。祖父是有机化学家袁开基,外祖父是法国文学翻译家李青崖。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袁钧瑛自小聪明好学,对生物兴趣浓厚,老师们也都非常喜欢天资聪颖又努力的她,觉得她日后一定会成就非凡。

然而家中的一场大变故,却将她的人生推向了另一条道路。

1968年,袁钧瑛刚满10岁,她的父亲却因病突然去世。父亲的离世,让袁钧瑛无助又迷茫。就在此时,她周遭的社会环境也变得异常敏感,他们一家的生活处处受到责难。

后来,袁钧瑛眼见上学无望,选择去纺织厂成为一名女工。

袁钧瑛进了工厂后,白天干活,晚上学习。因为心有希望,让她得以撑过那段与梦想背道而驰的日子,从未放弃的她也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袁钧瑛继续读书的机会再次来临。在母亲的鼓励下,她报名参加了当年的高考。

坚持不懈的学习换来了好的结果,她不仅成为当年上海市的“高考状元”,还以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抢先被复旦大学录取。

思虑再三,袁钧瑛选择了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专业,那是她从小就喜欢的学科。

大学四年,她不是在图书馆里看书,就是在实验室做各种实验。转眼大学生活一晃而过,而袁钧瑛再次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的依然是她热衷的生物学。

可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袁钧瑛发现,当时国内在科研领域刚刚起步,她的很多科研梦短时间内都无法实现。

就在这时,袁钧瑛争取到了一个从天而降的好机会。

公派美国留学

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国家一心求变求发展的时期。1982年,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公费留学人员。

这次公派留学的名额不多,但前来报名的人数却达到了25000名。

袁钧瑛在听到消息后,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上万名优秀学子中,她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公派留学美国的资格。

那一年,袁钧瑛24岁。

面对这得之不易的机会,她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和高兴,因为她明白,从今往后她不仅只是为自己而读书,她肩负的还有祖国的托付。

踏上飞机前,袁钧瑛向家人承诺:“待学成归来,一定效忠祖国,为国家生物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可到了美国之后,袁钧瑛却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当时,美国的经济远比国内要繁荣许多,在科研方面,美国不仅有先进的实验室和科研器材,还有很多专业资料,这些都是国内缺少的。

那一刻,袁钧瑛决定留在国外努力钻研,待到学成之时,在祖国需要她的关键时刻,她就能成为更好的助力。

在留学期间,袁钧瑛在导师罗伯特的带领下,开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罗伯特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之一,可谓是蜚声中外。

寒来暑往,七年后,袁钧瑛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她并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又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

袁钧瑛在学术上不断腾飞,可随后,人生中的重大考验也被摆到她眼前。

1998年,国家需要曾经派出的那些优秀人才回国贡献力量。但听到召唤的袁钧瑛却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她心里明白祖国需要他们,可如果离开美国,她正在研究的课题就会中断,她就得拿出更多的时间从零开始。

再三犹豫之下,袁钧瑛最终决定留在美国继续研究自己的课题。而正是她的这一决定,换来了此后许多人对她的谩骂。甚至连她的母亲和家人,也不理解她。

面对这些谩骂和指责,袁钧瑛从未做过多的解释。而后她的另一个决定更是将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初她留在美国继续进行科研项目还能有人理解。但后来,她放弃自己的国籍入美籍,这就没法让人接受了。

很多人觉得她是忘本,还有人说她是白眼狼。

直到多年后,袁钧瑛所从事的细胞凋亡基因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她也奠定了生物学细胞研究的基础,此时她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回国的时机终于到了。

落叶归根 回国贡献

2013年,袁钧瑛获得“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原以为,在获得这样的奖项后,她会选择继续留在国外,不曾想她却有了回中国的打算。

她考虑回中国,一是想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为祖国做贡献,二是为了她的丈夫俞强。

袁钧瑛的丈夫俞强是和她一起公派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是她复旦的校友。同在异国,两人又有着共同的热爱、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这样的灵魂相逢,自是从相遇起就一眼万年。

他们很快结了婚,可婚后他们并没有沉浸甜蜜之中,而是投身到各自的学术研究中。后来,面对归国问题,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俞强选择回到国内从事相关科研工作,袁钧瑛则选择留在大洋彼岸,她誓要将自己的研究真正做到大突破。

就这样,因为对学术的不同坚持,他们分居两地。这些年,袁钧瑛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回国和丈夫团聚。

在回国的日子里,她建立了实验室,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也会抽时间开讲座,分享自己的学术心得。

后来,她在上海复旦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内的生物科研默默地付出。

2006年,袁钧瑛正式成为中科院的客座教授,之后,她每年都会花五六个月时间在那里授课。

2012年,她在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中心担任主任,从那之后,她一直在研究细胞学

只是,很多时候,她还需要奔走在中美两国之间。

而近几年,袁钧瑛提出想回国,她解释:“一方面确实是有想和家人团聚的原因,另一方面落叶归根,不管在外飘零多久,始终觉得中国才是自己的家。而且回国后,还可以继续为祖国的科研贡献力量。”

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袁钧瑛有了回国的打算。不可否认的是,自她在2005年首次发现并定义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她就已经为医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的这一研究和发现,将为渐冻症、阿尔兹海默病、青光眼等疾病带来治疗的新药,也让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有了更多科学的武器。

对于袁钧瑛的感情,很多人都觉得很复杂,一方面觉得她辜负了祖国当年对她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觉得当年她做出不回国的选择,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对此,袁钧瑛表示,她对自己的过往从不后悔。

也许,在她从小热爱着生物学时,在她的父亲不幸患病离世的那一刻,她的心中就播下了一颗为病痛寻找解决之道的种子。

所幸,当她终于实现儿时的愿望,终于让自己的成果在医学界开花之时,她又带着自己的成果回归了祖国。

我们无法评价一个人在特定时期做出的选择,但愿意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仅凭这一点,她亦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大爱无言,也许袁钧瑛是把那份心中深藏的大爱,用行动缄默着践行了一辈子。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回不回国看选择,贡不贡献看行动-

参考资料: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2023-9-10 《袁钧瑛:女性科研工作者“要大胆、自信,不为自己设限,勇闯科研‘无人共’”!》

新疆医科大学官网 2023-8-24 《陈晔光院士、宋保亮院士、袁钧瑛院士一行来我校开展座谈交流》

光明网 2023-11-24 《上海新增5位外籍院士,开创细胞死亡研究的华裔女科学家入选》

0 阅读:60

迎丝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