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班秀文:益母草祛瘀生新、凉血止血

今天学习益母草的用法。
益母草,又名坤草,其性味辛苦微寒,不仅能入心、肝和膀胱经,而且能直入冲、任二脉阴血之海,是行中而有补,祛瘀可生新之品,为妇科常用之良药。
益母草的作用,根据历代方书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化瘀生新,二是利水消肿,三是散风解毒。这三种作用,都经得起临床的验证。
但我认为其中以第一种为最主要,我常常说:“益母草能祛瘀,能止血。”盖其味辛则能散,苦则能降,辛开苦降,可以祛瘀生新;其性微寒,能清冲、任之伏火而凉血止血。
妇女以血为主,经、带、胎、产、乳均与血有关,治妇科病不离血,如能正确运用益母草,则其疗效迅速。
我在妇科临床实践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常加入益母草一味,取其直达血海之功。
例如:经行错后,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者,此属血虚之变,常用圣愈汤加益母草治之,或用简便方——黑豆、鲜嫩益母草各等量,同煮烂熟加油、盐服用,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带下色白质稠而夹血丝者,此属脾失健运,不能统摄血液所致,常用异功散或补中益气汤加益母草治之。
孕妇胎漏出血,治之当着眼于安胎止漏,如阴虚火动而胎漏,常用两地汤补水制火以治本,加益母草、旱莲草以止血化瘀。
产后之妇,是又虚又瘀之体,如恶露不绝偏于虚者,以益母草加入佛手散或生化汤治之;偏于瘀积者,则以桃红四物汤加益母草治之。
孕妇临产受惊以致郁结难产者,常用保产无忧散加益母草治之,则撑开催产之力加强。
婚后多年不孕,症属阳虚寒凝,胞脉不通者,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坤草、制附子治之,取其温化通行之功。
忆住昔年青时跟师临床,曾见老师用大承气汤加益母草治死胎不下,往往服药一二剂而收到满意的效果。
又一产妇临盆三日,气虚乏力,胎儿不下,经西医同志诊为“宫缩乏力”,后经一老中医辨为气血虚弱,载运乏力论治,以鲜益母草半斤,土黄芪半斤,同煮乘温热频服,药二剂后,气充胎出,母子均安。
益母草,不仅是妇科的良药,而且属于血分病变的各科疾病都可用之。
如小便短赤涩痛的血尿,属下焦湿热,损伤络脉,用龙胆泻肝汤加益母草治之;
长夏之时,湿热交蒸,小儿全身肌肤痒疹难忍,或疮疖痈肿,以益母草配忍冬藤各适量,同煮水外洗,或配一点红共捣烂外敷,能祛毒消肿,清热止痒。
益母草的用量,方书是10~15克。我用于止血时不超过20克,多与旱莲草同用;用在活血祛瘀时,是30~150克,多与归、芍之类同用。
总之,益母草是妇科疾病常用的良药。
可惜清代大医家陈修园却囿于“守道遵经”上,极力贬低益母草的临床价值,在他的《妇科要旨》中说什么“无一字言及妇人经产之症”,甚至骂别人用益母草治病是“杀人不见血”。证之临床,此老之言,未免过于偏激,学者当择善而从,不要为名家之言所惑。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