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在格力股东大会上 "绝不用海归派" 的言论,以 "防范间谍" 为由对海归群体进行整体性排斥,本质上是陷入了以偏概全的认知误区,既违背人才发展规律,也与全球化竞争趋势相悖。这种标签化思维忽视了海归群体的主流价值,更暴露了企业人才战略的封闭性,需从逻辑理性、数据实证与国际视野等多维度进行系统纠偏。

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用个体风险否定群体价值的认知偏差
董明珠的核心论据 ——"海归派中有间谍,无法辨别所以全部排除"—— 存在显著的逻辑断裂。从统计学视角看,2023 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达 86 万人,教育部数据显示其中 99% 以上从事正当职业,国家安全部公开数据更表明商业间谍案件中海归涉案比例不足 0.3%,即每万名归国人员中涉案者不足 3 人,风险概率远低于普通犯罪率。这种将极小概率事件泛化为群体特征的 "有罪推定",如同因交通事故风险而禁止所有车辆上路,本质上是放弃科学评估的管理偷懒。
华为、美的等企业的实践形成鲜明对比:华为 20% 的研发团队为海归人才,其 5G 专利全球第一;美的海外研发中心数量是格力的 3 倍,海归占比 15%,2024 年研发投入占比达 15%,远超格力的 3.2%。这些数据揭示,"零海归" 企业在创新投入与成果上的显著差距,正是封闭人才观的直接后果。
错失全球化红利:否定海归人才的战略价值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海归人才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跨文化视野与技术转化能力。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团队的突破性成果、字节跳动吴永辉博士主导的大模型研发,均证明海归群体能将海外积累的前沿技术与本土需求结合,形成创新突破。重庆大学对 A 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显示,海归高管比例每提升 1%,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增加 0.23%,专利申请量增长 1.7%,这种 "创新乘数效应"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格力若排斥海归群体,不仅放弃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如德国新能源管理经验、日本精密制造技术),更可能在全球化竞争中陷入 "信息孤岛"。反观美的在 11 国设立 35 个研发中心,直接参与欧洲家电标准制定,正是通过海归人才实现技术标准话语权的典型路径。
制度建设缺位:用身份标签替代风险防控的管理惰性
真正的风险防控应建立在制度化筛选体系而非身份排除上。腾讯、阿里巴巴设立专业尽调部门,通过背景调查、保密协议、技术防火墙等机制,在吸纳海外人才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这种 "能力导向 + 过程管控" 的模式,比简单的 "一刀切" 更符合现代企业管理逻辑。香港科技大学研究表明,当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时,海归人才的创新贡献能提升 40%,反之则因制度缺失导致价值折损。
董明珠的 "保守选择" 实质是混淆了 "风险防控" 与 "人才歧视"。《就业促进法》明确禁止就业歧视,中央十部门 2024 年《留学人才回国服务意见》更从政策层面支持海外人才引进,格力的 "零海归" 政策不仅与国家战略相悖,更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割裂人才生态:忽视国内培养与海外引进的互补性
人才战略的核心是构建多元化矩阵,国内人才的本土深耕与海归人才的国际视野本应形成 "双轮驱动"。世和基因由 5 名海归创立,整合诺奖得主资源填补国内癌症检测空白,正是两种人才优势结合的典范。华为 "蓝军机制" 中,海归工程师与国内研发团队的思维碰撞,催生了 5G 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反观格力,1.3 万名研发人员中无海归身影,这种单一化人才结构在面对复杂市场环境时灵活性不足。美的 "国内高校共建实验室 + 海外研发中心" 的双轨模式,使其在全球家电市场保持领先,证明开放战略对人才结构优化的关键作用。
背离创新本质:封闭文化对企业活力的潜在伤害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重大创新往往源于多元思想的碰撞。钱学森、邓稼先等海归科学家的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基石,当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更依赖跨文化交流。格力面临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新赛道挑战,亟需海归人才带来的国际化运营经验(如海外市场合规管理、跨境供应链优化)。
董明珠本人倡导的 "企业家精神" 本应包含开放进取内涵,但其言论却与 "中国制造 2025" 的全球化导向相悖。当苹果、三星等跨国企业广纳全球人才时,中国企业若自我设限,无异于放弃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入场券。
从标签偏见走向制度理性
董明珠的言论折射出部分企业在人才管理中的深层问题:用简单化思维应对复杂管理课题,以经验判断替代数据决策。华为、美的等企业的实践证明,全球化人才战略与国家安全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平衡 —— 建立科学的背景审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跨文化融合的企业文化,才是应对风险的治本之策。
在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全球智力资源。摒弃 "海归派 = 风险" 的刻板印象,以能力评估为核心、制度防控为支撑,构建包容开放的人才生态,不仅是格力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这需要企业家超越个体经验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真正的人才安全,从来不是将人才拒之门外,而是建立让人才充分发挥价值的制度保障。
作者:蜀中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