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成是晚清时代为数不多的外战内行的将军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4-12-18 10:01:38

聂士成是晚清时代为数不多的外战内行的将军。虽然名气不大,但看他的经历,充满曲折,堪称传奇。甲午战争的第一场陆上战役就是聂士成指挥的,史称“成欢战役”,发生在1894年7月。此战规模不大,但意义深远,因为此战是中日双方第一次交手,互相窥到了对方军队实力,为今后战争的走势奠定了基础。

客观的说,甲午前的清朝政府面对日本挑衅并不是毫无作为的,而是在未雨绸缪积极部署。

在中日双方还在外交斡旋阶段,李鸿章为防局势会恶化,同时也为震慑日本,已经开始调度部署军队。当日军在仁川登陆,并开始进军首都汉城时,李鸿章急调提督马玉昆,总兵卫汝贵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派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在朝鲜牙山登陆,对汉城日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以作后援。

清朝总兵类似与现在的师长,提督则相当于军长,不过清朝军队编制跟现代不同,不能简单划等号,这样比较是为了便于理解,叶志超负责掌控全局,聂士成则要带兵打仗,是级别最高的战术级指挥官。

聂士成曾提议清军应先发制人,在仁川登陆然后直捣汉城,控制朝鲜王室。但这种战略级别的行动不是他一个总兵分内的事情,所以他的提议没被采纳,结果被日本占了先,做了聂士成想做的事。

叶,聂率领清军3880人八门山炮跨海进驻牙山。二人都是淮军出身,是李鸿章的嫡系,在装备和训练上比绿营和八旗要好,是清军中的精锐。原本还有更多清军登陆牙山的,(十余营陆军)可惜并没抵达,因为运载清军援兵的高升号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丰岛海战中被日本舰队拦截并击沉了。

聂士成研究了当地的地形,提议“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像这种具体的战地部署指挥,正是总兵聂士成负责的事情。但叶志超得知援军被阻的消息后已无心作战,但又不便在下属前露怯,于是让聂士成分兵移守成欢,自己留下1000来人固守牙山,并答应前方打起来后即带兵前往接应支援。

成欢出牙山以东10余公里,属公州地界,背山面水,地形上是个布防的好地方。聂士成到达成欢后便开始分兵扼守要害,修建工事。

上图:成欢之战旧址今公州市。

两天后大岛义昌少将带领4000日军先头部队也抵达成欢。日军傍晚抵达,次日凌晨便开始向清军阵地发起进攻,聂士成则带领部下抵抗,双方开打。那时的战争场面已经跟现代战争很象了,双方的主要装备都是火器,如火炮,和后膛步枪,冷兵器如刺刀或大砍刀只是为可能发生的肉搏准备的。

总的来说清军装备不算差,用的是德国步枪,火炮也是欧洲进口的,但清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所以火力上比日军差些。双方激战2个多小时,日军被击退,清军也伤亡数百人。聂士成派人通知叶志超前来支援,可是援军迟迟没有出现,而日军又卷土重来且攻势越来越猛,清军伤亡在扩大,眼看支持不住,聂士成只好带领军队且战且退,一直撤回牙山,发现城内已无一兵一卒,叶志超不知何时带领部下溜之乎也了,而后面的日军已经尾随而来,聂士成只好带队继续向北撤退,带领两千左右清军绕道撤至平壤。

成欢之战是中日陆军近代第一次正面战役,清军伤亡500多人,虽然败走,但输的不算太难看。基本上能全师而退,不是溃败,说明聂士成的军队还算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在狙击优势兵力的敌军过程中甚至数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击毙击伤敌军近百人,其战术指挥能力是可以肯定的。此战让聂士成认识到日军跟以前在国内遇到的对手不同。

聂士成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时屡立战功,但那些其实都是乌合之众,作战只靠勇力和将领的应变能力。日军是以欧洲军队为师,从服装到武器,从军队条例到战术安排,都是完全照搬欧洲军队的标准,开始把战争当作系统工程来统筹运作,再加上武士道精神给大脑充血,日军整体战斗力比观念依然落后的清军要强出很多。

通过成欢之战,日军对清军也建立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了解到清军在协调,补给,联络及配合上存在诸多问题,总之清军还处于中世纪军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

事实上日军当时碰到的是中国最好的军队,聂士成的军队算是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日军遇到更多清军主力时,会发现清军比想象的还要菜,而日军则越战越勇,势如破竹。

另外此战的胜利使日军主将大岛义昌获特许嘉奖,之后一路晋升为中将,大将,家族也兴旺起来,恩泽子孙,他的后人中有个叫安培晋三的,位及宰相。

成欢战役之后,中日双方才正式宣战。叶志超谎称牙山重创日军,报捷请赏,竟被任命为平壤清军的主帅。

当时驻防平壤的有清朝4队总兵,分别是丰伸阿、马玉昆、左宝贵、卫汝贵,加上从牙山败退回来的清军,在平壤有差不多13000到15000的兵力。叶志超在军中并无威信,对部下约束不严,清兵在平壤四处横行,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朝鲜百姓不胜其扰,还算聂士成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接下来的平壤战役是清军在朝鲜跟日军进行的最大规模陆战,战斗在9月15日打响,日军由耶津道贯少将率第9混成旅团10000多人,从三面攻打平壤,战斗持续了一天便至清军溃败,日军攻破平壤。

此役最著名的人物是总兵左宝贵,身先士卒,战死沙场。主帅叶志超在双方交战正酣的时候逃出平壤,严重影响了军心。

关于聂士成在此战中的表现,没找到资料,估计跟叶一同逃出平壤,毕竟他属叶志超副将,有义务跟随左右。叶志超逃到安州,聂士成认为安州险奥,可以固守,但叶志超不听,只顾逃命,一路狂奔500里逃回国内的壮举被载入史册,《清史稿》记:“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

平壤战役之后,清军完全退出朝鲜国境,退守鸭绿江。狂逃500里的叶志超被朝廷问责,夺职下狱,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了斩监候。主帅换了四川来的74岁的提督宋庆。

宋庆派总兵刘盛休所部铭军八营驻九连城,总兵马金旭率四营守虎耳山为前锋,聂士成率四营守栗子园为接应,此二处都在九连城外,形成犄角之势,但是此番布置忽略了九连城上游安平河口的防卫。日军主力在上游悄悄渡河,然后直扑虎山守军。驻守虎山边的聂士成军则背腹受敌,但顽强抵抗,毫无退却之色。

宋庆命刘盛休往援,刘盛休领命后带领九连城的清军出城,但并没有去救援虎山,而是带兵向西逃走。据说其理由是援助没有意义,不如保存实力。日军分兵攻打九连城时,发现已无守军,兵不血刃便进了城。聂士成见大势已去,只能撤军,会同其他清军退守凤凰城。因凤凰城无险可守,清军又继续向西退却。

日军占了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后,兵分三路,一路向西奔连山关,即今抚顺方向;一路向北奔本溪方向;还一路向南,奔金州方向。南北两路日军进展顺利,不断进取。但是中路日军遇到的正是聂士成的清军,还有总兵依克唐阿,两支清军在连山关外南北夹击,将日军击退,并击毙先锋官中尉一名。算是取得了甲午战争中罕见的一次小胜。日军从凤凰城派兵增援再次来攻,被聂,依联手再次击退,取得了惊人的“两连胜”。

可见清军如果能做好军队间的协调配合的话,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聂士成此时提议“绕过凤凰城抄敌军后路,断他饷道,令他不久自乱,那时首尾夹攻,定能克敌”。这个提议应该不错,因为日军远道而来,大军物资供应全靠后勤保障,断了补给的话,自然支持不了太久。但聂的提议引起各路将帅的争论,多数认为过于冒险不同意采纳。还没定论的时候突然朝廷来旨,调聂士成进京。聂士成离去,这个大胆的出击计划便不了了之了,后来清军选择退守牛庄,然后被日军围歼了。

甲午战争清军惨败,聂士成是在这场战争中仅有的几位曾给日军造成过麻烦的将领,算是凤毛麟角了。

前方战事正紧的时候为什么调聂士成入京师呢?

可能是朝廷发现聂是个将才,放到身边保卫畿辅更好吧。聂士成被擢升为直隶提督,从一品大员,驻守芦台。在此期间,聂士成注重训练军队,培养人才,选拔将领不问出处,而是看重人品和能力,曾提拔过很多有才华的中下层军官,其中有一个叫张作霖,遇到聂士成后改变了命运。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认识到自己的军队不中用,决心改革,象日本一样学习西方训练新式军队。因为战败,加上赔款,朝廷经费大不如前了,只能先搞一支小规模的军队练练手,于是武卫军便应运而生,聂士成参与和负责组建训练武卫军。

这支武卫军是中央朝廷出资组建的,一为演练新军,二来可以守卫北京。武卫军可以说是后来清朝新军的前身,也是后来抵御八国联军的主要力量。武卫军共设五个军,分为前,后,左,右和中军。聂士成任前军统领,袁世凯是右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荣禄自任中军统帅。而聂士成和袁世凯的武卫军又被当作精锐受到特殊照顾,规模比其他三个军要大,聂士成有三十营二万多士兵,袁世凯有三十六营,此二军优先给与经费和装备,全部参照欧式军队组建和训练,军队的编制,装备,条令,礼仪等都按照欧式军队,连服装也采用西式。军中装备当时世上最新的毛瑟步枪和马克沁机枪,还有各式西洋现代火炮,聘用外籍军官做顾问,日夜操练,不在话下。

这个时候京津一带正闹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发源与山东,但兴盛于京津一带。因为山东巡抚袁世凯不喜拳匪闹事,用武力将其驱逐出省。义和团转战京城不想遇到知音,端亲王载漪及大学士刚毅等极端保守派重臣认为义和团民心可用,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正和他们口味,于是极力笼络安抚,甚至奏请太后给予资助,于是拳焰宜盛。义和团以排洋为名,挨家设坛,勒民供给,稍有不从,肆行掳掠。义和团不喜欢国外来的一切,只要跟洋人沾上边的,必遭追杀,见有洋行洋房,立即焚毁。当时聂士成军驻守京津一线,逢义和团烧毁黄村铁路,聂军前往阻止,反被义和团攻击,伤了数十人,清军逃回。

武卫军穿的是西式军服,在义和团眼里这都是数典忘祖,必欲除之而后快,双方结下梁子。

之后逢义和团又大肆破坏廊坊段铁路,聂士成派军制止,又遭义和团攻击。这次聂士成没惯毛病,下令还击义和团。义和团乌合之众,在正规军面前,而且是西式装备西式训练的武卫前军,毫无招架之力,当场被击毙500多人,杀伤无算。

义和团找朝廷靠山告状,保守派欲治聂士成罪,但当时正用人的时候,聂士成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最后直隶总督出面缓和,给了聂士成革职留任的处分。义和团跟聂士成军的仇隙更深,当时天津有义和团2万余人,经常袭击聂士成的武卫军,打死打伤清军士兵,给清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客观的说拆毁京津段铁路,对后来阻止八国联军起到了军事意义。但这并不是义和团的本意,义和团是出于排外意识,铁路是洋人发明的东西,当然不被容忍。不光拆廊坊铁路,不管哪里,只要看见铁路义和团就会设法将其毁掉。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6月11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2066名官兵组成联军先遣队,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任司令向北京进军。

清廷派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领军前往迎敌。董福祥的武卫后军是以甘勇为基础组建的,仍采用旧时编制和训练,着清朝军装,只装备了一些西式武器。甘勇作风彪悍,但思维古旧,跟义和团类似,差不多是穿上军装的义和团。此役董福祥出2000人,聂士成出1000多人加义和团2000多人。

董福祥并没在军中,而聂士成是每次战斗必亲上前线,所以此战官阶最高的指挥官是聂士成。西进的联军在廊坊一带与清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义和团都是一些民间人士,成分混杂,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敌时不像正规的官军,有专业的阵地安排及军队口令,有工事,有阵型,哪是炮兵哪是步兵哪是机枪手等等,都有专业的布局,士兵行动都时根据指令进行的。

义和团就不一样了,一簇一团的拥挤在官军后面鼓噪嘶喊,一旦开战,便跳跃向前,越过官军阵地一窝蜂直冲敌军,待到洋人枪炮齐开,拳民成批倒下,发现刀枪不入的口决全无用处,立即返奔,反冲动清军阵地,官军还要让他归路,否则义和团且倒戈相向。

聂士成军无奈开枪扫射,待到义和团闪过后,方能全力对敌。联军先遣队领军是海军将领,不擅陆战,加上聂士成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联军无法前进,被清军击退,这便是史上的“廊坊大捷”。说是大捷,其实联军总共阵亡7人,伤57人,清军方面阵亡400人以上,但绝大部分是义和团。当时掌握朝政的保守派把此战的功劳归为义和团,而聂军却分文无赏。

义和团恨聂士成的程度甚于恨洋人,派人绑架聂士成的家眷。聂士成大怒,在抵抗八国联军的关头分兵营救家眷,击杀义和团千余人后救回了夫人一行。义和团亦怒,说聂士成通洋,双方仇怨更深。

当时八国联军还在攻打天津紫竹林法租界,为首的是德国军队,聂士成率军抵抗,双方厮杀正欢的时候,突然后面鼓噪喊声大起,枪弹齐飞。聂士成以为是洋兵从后路抄来,回头看时,却是裹着红头巾的义和团蜂拥而至,攻击清军阵营。

聂士成抵挡洋人的同时还要对付义和团的进攻,这时洋人也看不明白怎么回事,只见义和团跟清军互相火拼。被义和团抄了后路,主帅聂士成没有防备,竟被义和团数枪打死。这还不算,义和团一窝蜂冲到聂士成尸体前还要戮尸,这让洋人也看不下去了,一顿枪炮把义和团击退,抢回聂士成尸体。虽是对手,洋人敬佩聂士成的勇敢善战,对尸体以礼相待,肃然收敛,在战事结束后将遗体归还清军。

聂士成1836年生于合肥一农户家,成年后加入清朝地方武装淮军。跟随军队四处征战,因作战勇猛且有智谋,步步升迁,直至把总。平定太平军和捻军有功,被授予力勇巴图鲁(清朝时勋章)。

1884年爆发中法战争,聂士成随刘铭传率军赴台湾省,屡挫入侵法军,凯旋后被授予太原总兵,驻防山西。聂士成一生身经百战,参加过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战争,是少数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过不俗战绩的清军将领。1905年清廷于聂士成战死之地为其立碑纪念。十年动乱时纪念碑被毁。2000年是其为国捐躯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树立了一座高4.18米的聂忠节公举刀跃马铜像作为纪念。

4 阅读:434

评论列表

mj851130

mj851130

9
2024-12-19 03:48

义和团智力有问题[点踩]

Alex8001

Alex8001

4
2024-12-31 10:42

应该提拔聂士成做朝鲜总督

红晓岩谈古论今

红晓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