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石头记》隐写的是大明兴亡史,最铁的铁证莫过于书中诸多的时间节点。比如,“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第二十七回中的这个时间是真实的,能够从史料中查到,隐写的是靖江王灭亡与南明永历帝罹难的日子。
诸多红迷以及红学家都无法从万年历中查到“未时交芒种节”,其原因就是错把《石头记》安在江宁织造府曹雪芹的头上,错把书中隐藏的历史解读为康雍乾三朝。“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三朝堪称盛世,怎么会是末世呢?
“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隐写的是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由芒种交夏至节。所以,书中说:“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第二年,靖江王灭亡。
以此为据,本文就从书中撷取两三个时间节点,为《石头记》正名。

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凤姐贾瑞起淫心”,这回书中有一个十分精确的时间节点——“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查阅时宪书,这个时间写的是崇祯四年十一月三十一日(公历1631年12月22日)。《石头记》为何写这一年呢?
崇祯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奉命救援大凌河城的明将孔有德费尽千难万险,率部抵达吴桥。孔有德部卒闯入偷了东林大将“浪里白条”王象春庄院,“攫鸡犬以食”。由此,引发了“吴桥兵变”,孔有德叛明投清。史家认为,这场因一只鸡导致的兵变,彻底改变了大明与大清的实力对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石涛与八大山人特将这段历史隐写在秦可卿故事中,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真事,秦可卿之死首先隐写的是崇祯“画梁春尽落香尘”,借吴桥兵变以锁定这段历史在书中的寓意。然而,崇祯年间诸多导致大明速亡的历史事件中,作者为何单挑这段历史为真事索隐线索呢?

这其中,还要从“又向荒唐演大荒”来理解。第一回中写到了无稽崖,这个荒诞的地名实则隐写的是大明兴亡,是“吴姬鸭”或者“无鸡鸭”的谐音。吴,指的是吴回祝融,是曹雪芹的“芹”,大明国号就出自吴回祝融,融,大明也。
朱元璋说,他是颛顼帝之后,又是颛顼帝转世,颛顼帝乃姬姓高阳氏。吴回是颛顼帝重孙,当然是“吴姬”,鸭为甲鸟,喻凤阳、朱雀、燕雀湖与大明燕王。朱雀与燕雀湖,指的是大明金陵与金陵皇城。燕王夺位,迁都至玄武之地,“玄鸟,燕也”,大明依然是“甲鸟”。因此,夏金桂爱吃油炸焦骨头,隐写的南明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缢杀然后焚化的结局。
因以“融”为国号,朱元璋先称吴王,建“吴元年”,大明乃是“吴姬”。《朱氏世德碑》中说,大明朱姓出自金陵句容,元初籍淘金户,所以,朱元璋自称金鸡而作《金鸡报晓》诗。这首诗,寓意朱元璋开启大明。这首诗,早就点化在《水浒传》与《西游记》中。
大明兴于吴、鸡,吴桥兵变导致大明速亡,还是因为“鸡”,这岂不是“又向荒唐演大荒”?
这个冬至日,还将隐伏石涛家事彻底消亡的历史。欲知其祥,请看下文。

第六十三回贾敬宾天,贾敬就是嘉靖的谐音,“宾天”特指皇帝驾崩。太医诊脉,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便对媳妇们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玄真观道士证实:“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
这段情节,隐写了大明三朝皇帝驾崩,其中还隐写了红丸案。
一天十二时辰,庚申时相当于现在15:00-17:00时,不能说是“今夜”,因而,“庚申”指的是庚申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这年秋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朱翊钧驾崩。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朱常洛因夜里服红丸而崩。
嘉靖帝也是因为参星礼斗服丹砂而归天,贾敬守“庚申”这个时间节点就隐写大明三代皇帝宾天的历史。自“庚申”起,大明进入由字辈时代,直至南明灭亡。因此,贾敬宾天后,红楼二由进入贾家,演绎朱由检、朱由榔的结局。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以杨贵妃之死隐写靖江王朱亨嘉与南明的结局。
薛宝钗是杨妃,也就是杨玉环,林黛玉是赵飞燕,假语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也是以杨妃隐写大明历史。第五回书中,写秦可卿卧房,其中第一件摆设就是“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这只大金盘出自《水浒传》,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天上“直竖金盘”。这只大金盘裹着一团火块,“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此金盘又出自《大宋宣和遗事》所载之赵匡胤《咏日》:“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朱元璋《金鸡报晓》得自《咏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施耐庵预言:大明将如北宋那样亡于金,且将出现南明。
所以,我说:四大名著一脉相承,读懂一部,其余如观掌纹。
薛宝钗、林黛玉都是杨妃,这是“钗黛合一”之一寓意。金陵十二钗因钗黛合一而为十一钗,隐写靖江王十一陵。所以,林代玉“玉带林中挂”不仅隐写了崇祯自缢殉国,也隐写了两代靖江王以及朱由榔终局,尤其是石涛隐写了其父朱亨嘉被隆武帝缢杀的“家事消亡首罪宁”这段历史。

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靖江王城称帝,改桂林为西京——这也是《石头记》之神京、长安,长安乃古之西京。朱亨嘉称帝以洪武为年号,这便是庚辰本中的“林代玉”,桂林靖江王取代了朱元璋。同时,也隐藏了朱亨嘉父子取代玉哥,篡夺靖江王位的历史。
八月初三,是贾母的第二个生日,隐写的就是朱亨嘉称帝。
朱聿键袭唐王,弘光元年闰六月在福建建宁称帝,“又向荒唐演大荒”中的“唐”即指隆武帝,书中“兴隆街的大爷”,贾琏小厮隆儿之“隆”,其中也隐写了隆武帝。隆武帝在建宁称帝,“家事消亡首罪宁”其中之一寓意,就是石涛家事因隆武帝而消亡。朱亨嘉被缢杀于连江,死后被部众追谥为“平帝”,因此,贾琏的通房丫鬟名叫平儿。
“至次日”,其潜台词是四月二十五日,这一日,隐写的是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缢杀于逼死坡金禅寺佛堂,又以柴薪之火焚化。贾元春背上一张弓,其元宵灯谜“回首相看已化灰”,刘姥姥“雪下抽柴”等等情节,都是这段历史的隐写。
杨玉环因六军哗变,被缢杀于马嵬坡佛堂,《石头记》借此隐写了南明灭亡。康熙属马,以马嵬坡之“马”隐喻康熙元年。王熙凤之女生于乞巧节,元妃点戏之《乞巧》就隐写的是南明结局。

这句话不是写的芒种节,而是写的由芒种交夏至节。书中是这样说的:“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这就是夏至。未时由芒种交夏至,是顺治六年(永历三年,1649年)阴历五月十二日。顺治七年十一月初六,吴桥兵变主将孔有德攻陷桂林,擒获末代靖江王朱亨歅父子。朱亨歅不屈,遂被孔有德缢杀于西关外民房。因此,“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是以孔有德隐写靖江王灭亡。
这一年是农历庚寅年,“虎兔相逢大梦归”之一寓意。第二十六回,薛蟠以“庚黄”错读“唐寅”,合为“庚寅”,隐伏石涛家事终结于庚寅年。
芒种到夏至,“开到荼蘼花事了”,因而大观园饯别花神。花神,指的就是大明与靖江王。花,乃草化,寓意大明朱姓化自邾国曹姓。神,申示,申即建于戊申亡于甲申的大明,示谐音豕,也是石头的石,“石即豕,亥字寓焉”。豕即猪,亥肖猪,谐音朱,南明永历帝属猪。因此,饯别花神,指的是送别大明,祭祀大明。
花神,又指桂林靖江王。从《明实录》考证,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之藩的历史也隐写在《石头记》中,其正式之藩的日子就是林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日,这一天,也是花袭人的生日。二月十二,就是花神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句话加上“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是把两代靖江王与朱由榔的结局柔合在一起,是《石头记》隐写大明历史不容辩驳的一大铁证。

《石头记》隐写的就是朱明本末,上述这几个时间节点就是铁证。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时间节点,本文就讲这几个,足以证明《石头记》写的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