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去世南开灵堂师生冒雨送行,女儿罕见现身,裸捐3568万身家

青梅旭史 2024-12-11 15:54:18

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去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原因就是这位百岁老人身上见证了太多,中国发展的影子,作为一个并非科学家出身的教授,叶嘉莹对中国的贡献或许并没有那些物理学家要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没有任何的贡献。

作为一位诗人,文学家,叶嘉莹留给中国文学界的礼物有很多,尤其是她捐出自己毕生积蓄,为下一代学习保驾护航的时候,叶嘉莹真正做到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一切,这才是学生自发送别叶嘉莹先生的原因。

那么叶嘉莹先生都有哪些贡献?她又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的非议呢?

南开学子送别先生

11月26日,南开大学自发为叶嘉莹先生举办了告别仪式,因为先生正式的告别仪式并没有举行,所以来悼念的,都是南开的学子,其中有不少,其实并不是叶嘉莹先生的学生,但是他们还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冒着雨水,选择来到大厅悼念,就连叶嘉莹先生的女儿也出现在了现场悼念。

这让很多人都不禁感叹,叶先生的桃李满天下,不过在此期间,其实也有不少异样的声音,在质疑着叶嘉莹的成就,这让不少人都觉得非常的愤怒,毕竟叶嘉莹先生虽然不是科学家,但是她的成就也不是轻易就能抹除的。

叶嘉莹的前半生

2024年11月24日,一位百岁老人,一位诗词的守护者,一位文化的摆渡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叶嘉莹,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对于那些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来说,却如同北斗星辰般,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

她的一生,诗书相伴,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她的离去,无疑是文化界的一大损失,但也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叶嘉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战争、离别、生死,但她从未放弃对诗词的热爱,对生活的希望,这些苦难,非但没有将她击垮,反而磨砺出了她坚韧的性格和诗意的灵魂。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她的父母就着手教她认字看书,同龄的小伙伴们还在街头巷尾疯玩,她却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唐诗三百首》,并在妈妈的帮助下试着写词,叶嘉莹小时候,就爱上了诗词,深深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吸引。

然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打破了这份宁静,家里遭遇了战乱,父亲没了消息,母亲也因此累病了原本优渥的家庭,瞬间陷入困境,战火纷飞的年代,叶嘉莹的童年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这并没有浇灭她对诗词的热情,反而让她在乱世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丧母之痛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然而,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一击,妈妈不幸因病离世,她和弟弟俩人只得靠彼此扶持,17岁的叶嘉莹,在经历了战乱的颠沛流离后,再次面对亲人的离世,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

于是她用诗词记录下了这段痛苦的经历,创作了八首《哭母诗》,以此来排解内心的悲伤,疗愈心灵的创伤,在诗词的陪伴下,她逐渐走出丧母的阴影,开始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这段经历,也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词的力量,以及它在人生中的意义。

婚姻

叶嘉莹毕业后,便投身于教育事业,她当时和担任国民党海军工作的赵钟荪相识,随后两人结为夫妻,原以为能过上平静日子,可局势一变,她的生活又起了波折。

到了台湾,生活一下子大变样了,丈夫的入狱、工作的丢失、住房被抄,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叶嘉莹一个人的肩上,她带着年幼的女儿寄人篱下,忍受着生活的困苦和内心的煎熬。

几年后,赵钟荪出狱,但牢狱之灾改变了他的性格,他变得暴躁易怒,甚至对叶嘉莹施以家暴,叶嘉莹对丈夫的变化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她深知丈夫的遭遇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她没有怨恨,而是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词研究和教学中。

宽容,成为了她面对生活困境的强大武器,也帮助她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在台大、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的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学术造诣,也让她在困境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丧女之痛

生活似乎安定下来,叶嘉莹却再次遭遇命运的打击,1976年,她的长女和女婿在车祸中双双离世,这对当妈的来说,肯定是最难受的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叶嘉莹悲痛欲绝,她把自己锁在屋内,不愿跟任何人接触,心情很沉重。

然而,在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自我反思后,叶嘉莹逐渐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小家小我,她把自身的痛苦化作对社会和文化的助力,她决定重整旗鼓,把视线放得更高更远。

叶嘉莹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长期教职,生活渐渐稳定,她心里永远装着祖国,关心着中华文化的延续,1979年,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任教,并且不取分文报酬,在她看来,能够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比任何物质回报都更有意义。

她来回奔波在加拿大和中国之间,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教授和研究中国古诗词上,从加拿大到中国,从漂泊到归属,叶嘉莹最终找到了她心灵的归宿,她的一生,跨越了国界,也跨越了时代,但她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始终未曾改变。

无偿教学

1979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大陆执教,彼时,她还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但她利用假期时间,辗转于国内多所高校,为学生们讲授中国古典诗词。

她授课不取分文报酬,纯粹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她深入浅出地讲解诗词的意境和韵律,将古典诗词的魅力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她授课时,教室里总是挤满了学生,大家对她的知识丰富和诗词激情都特别着迷。

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叶嘉莹不仅在教学上颇有成就,学术研究也硕果累累,她撰写了许多作品,深入挖掘解读中国古诗词,对学术界贡献良多。

慷慨捐赠

叶嘉莹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和学术研究中,而且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专用于推动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她先后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和“迦陵基金”,累计捐款3568万元。

她辛苦攒下的这笔钱,是通过省吃俭用、卖掉房子攒下来的,她对物质生活要求极低,却对文化传承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她认为,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精神财富才能永存。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她的慷慨捐赠,不仅体现了她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展现了她高尚的人格魅力。

叶嘉莹去世

叶嘉莹先生去世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达了对她的悼念之情,南开大学给她布置了一个简单的追思堂,许多人纷纷前来缅怀,悼念的人排起了长队,即使在寒冷的雨天,依然有许多学生自发前来送别,表达对这位诗词大家的敬意和哀思。

大家从悼念堂出来,神情都挺落寞的,觉得挺惋惜,毕竟失去了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和诗人,在迦陵学舍外,摆满了鲜花和卡片,上面写满了人们对叶嘉莹的思念和祝福,叶嘉莹的小女儿赵言慧,也来到学舍外,默默地翻看着粉丝们写给母亲的卡片,整理着鲜花。

这位72岁的老人,在经历了母亲离世的悲痛后,依然保持着优雅和从容,她认真地阅读每一张卡片,仿佛在与母亲进行最后的告别,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叶嘉莹先生的精神力量。

叶嘉莹先生虽然走了,但她对诗词的痴迷和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叶嘉莹的生平多波折,可她始终如一地热爱生活,对诗词亦怀有极大的热情,她靠诗词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诗词也给她周围的人带来了光明。

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什么是真正的传承,她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人生的感悟,叶嘉莹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关键是我们要有颗坚毅的心,还要有一颗对生活热爱的心。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6

青梅旭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