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奇案:刺马案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奇案,能像清朝末期张汶祥刺马案这样,在案件发生后不久,立马就被编成戏文上演的怕不多见。
张汶祥本名张文祥,由于清朝习惯将重犯名字加上艸字旁或水字旁,以喻为草莽大盗、汪洋大盗,比如孙文被清廷改为孙汶。
本篇后文都以张文祥指代。
“刺马案”指的是刺客张文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历史事件,由于此案可能牵扯到湘军统帅曾国藩,一时间加重了案情的复杂性,成为了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
关于刺马的真相,世间流传着两个说法。
一个是说马新贻在征讨太平军的时候不幸被俘,便与与太平军首领张文祥结为异姓兄弟,以清廷官员的名义起誓,招安两人。
没想马新贻逃脱之后,设计诱骗太平军,导致张文祥这路人马被灭,张文祥认为认为马新贻背信忘义,所以便行刺杀马新贻之举。
另一个则偏向阴谋论一些,说是太平天国失败后,慈禧太后要削弱曾国藩的军权,便将曾国藩调离当时太平军的首都江宁,派马新贻为两江总督。
因为马新贻本身并非湘军系统,慈禧太后任他为两江总督,是密令他暗查湘军曾掠夺多少太平军财宝,因而被湘军人士谋害。
在当时来看,此案迷雾重重,众说纷纭。
倒是同治年间的老百姓们增加了不少八卦时间,各种关于“刺马案“的戏文层出不穷。
后来逐渐演变成马新贻与义嫂偷情戕害义兄,导致同为异性兄弟的张文祥不满,故来刺杀寻仇,这个版本也是目前流传度最广的一版。
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大师张彻就曾以此为蓝本指导了电影《刺马》,后来导演陈可辛在2007年也根据刺马案拍摄了《投名状》。
两部电影各有千秋,而本期小园子为大家带来的则是1973年张彻导演的版本。
《刺马》
1973
02乱世中的兄弟情义与人性抉择
张彻导演的这版《刺马》侧重点在于展现一段惊心动魄的兄弟情仇。
同治年间,太平天国以日渐式微。
左起:张文祥、马新贻、黄纵
张文祥(姜大卫饰)与义兄黄纵(陈观泰饰)本是草莽中人,某日前来剿匪的马新贻(狄龙饰)不打不相识,三人便结为了异性兄弟,拜黄纵为大哥,马新贻为二哥,张文祥为三弟。
马新贻结合形势劝黄、张二人早日归顺朝廷,这样他们便可以一起打天下,成就一片大事业。
黄、张二人认为马新贻有见识,便就此同意,和马新贻一起讨伐太平军。
在这期间,黄纵的妻子米兰(井莉饰)与马新贻互生好感,但并没有挑明这层关系。
直到太平天国覆灭,兄弟三人也都因此得到封赏。此时权力欲得到顶峰的马新贻逐渐迷失自我,为了与米兰在一起,他不惜设计杀害了义兄黄纵。
他的丑闻被张文祥发现,张选择与背叛兄弟的马新贻决裂,最后亲手结束了这场乱世恩怨的宿命对决。
权力异化下的的武侠悲剧
电影《刺马》以张文祥刺杀马新贻后接受庭审的倒叙开始,借张文祥之口徐徐展开关于兄弟三人的恩怨往事。
姜大卫饰演张文祥这样的一个跳脱活泼、侠气十足的小弟,可以说是手到擒来。让这个角色在跳脱灵动中又有着坚定的正义之心。
当他查出大哥黄纵的真实死因后,那份为兄弟复仇的决心令人动容。
他代表着情义与正义,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作为张彻御用的“狄姜”CP,素有“香江第一美男子”之称的狄龙在本片中则有些颠覆他之前给人的正面角色印象。
他饰演的马新贻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从一个有抱负的草莽中人逐步演变为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他的转变,既是对权力的追逐,也是在乱世中权力对人异化的写照。
都说张彻导演只拍男人戏,这算是对他的一个误解。他拍起爱情戏来,不输同时代以拍细腻情感著称的李翰祥。
中间为导演张彻
狄龙与井莉的对手戏,是影片满屏的阳刚之气中,一抹少有的儿女情长。
虽然篇幅不多,却很容易让人动容。张彻导演将戏文中流传的桃色新闻,改编为两个迫不得已的人的一场相爱。
这几场感情戏也让马新贻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增加了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狄龙将马新贻的复杂性演绎得入木三分,从最初的豪情壮志到后来的冷酷无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欲望面前的沉沦。
张彻的暴力美学与艺术深度
《刺马》作为一部古装武侠片,影片中的动作场面可谓精彩绝伦。
张彻导演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将打斗场面拍摄得紧张刺激,让人热血沸腾。
而文戏上,更是张彻对于人性深度思考的艺术表达。它不仅讲述了兄弟间的爱恨情仇,还触及了更为深刻的关于权力、道德与人性的命题,成为华语电影史上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电影成功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感受紧张刺激的同时,也对清末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可以从多重维度去解读这桩充满复杂纠葛的江湖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