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一点也不好笑,满满都是牺牲与爱交杂的悲哀

浩永感感 2024-07-23 14:03:17

用笔赶路,

我们都在追逐和搜集故事的途中匆匆擦肩,

以文字相遇,因观点相知,

期待你的支持,彼此共同成长

《抓娃娃》网传票房过亿,表面上看来依然是部喜剧,笑点的确也挺多,毕竟沈腾和马丽的搭档,似乎他们的组合搞笑已经成为了标配演技,在剧情中也都在卖力展示幽默没有让观众失望。

可那些捧腹大笑的人,可能都只是站在了父母立场共情了爹妈的用心,却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和内心。

然而整部剧,都充斥着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中式教育的恐怖,就在于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全力以赴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试验品。

父母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用自己想当然为孩子好的方式,将孩子如同橡皮泥一样捏成理想的模样。而对于那些自己从一开始就不认可的孩子,则被直接贴上标签,穷尽一生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肯定。

父母最大的可笑是斩断子女的双翼,却希望在某一天能展翅高飞,荣耀家族和自己。孩子的悲剧则是,当自己想要挣脱枷锁,斩断那双摆弄自己命运的大手时,会发现一直操控着他人生的人也付出了很多,任何的举动都会被道德言论定义为“没良心”

因为亲子关系中大多数的伤害,来源于爱。

于是孩子们只能在挣扎中沉沦,在爱恨交织中痛苦,亲子关系像是寒冬中互相取暖的刺猬,靠近被刺痛,远离又寒冷

苦难教育

电影中,西虹市首富马成钢,为了把小儿子马继业培养成清北大学的高材生,培养出一个合格的首富继承人,把自己老宅人为建造了一个贫困的生活环境,以至于让孩子的童年是在“骗局”中度过的。

在情节中,大儿子是在育儿实验中“被放弃”的那个,而在父母心中,似乎他更像我们大多数人,被父母否定打压,甚至被定义为废柴。

马成钢是从小苦大的,是无数父母的翻版,而他坚信:自己成功的根源,在于从小经历的苦难,于是他开始不惜散尽家财吃尽苦,头也要把小儿子培养成第二个自己。

为了穷养马继业,夫妻把孩子从姥姥姥爷手里抢回来,并和无数知名老师一同演绎了场以爱为名的骗局。

在这场虚拟的真实生活中,马继业小小年纪需要每天早上先给伪装成“奶奶”的李老师煎药,煎完药收拾完家之后还要跑步五公里去上学,从原来的小胖子,变成了小瘦子。

或许有些人的成功的确有经历苦难后的蜕变,但却并不是唯一,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教育养料。苦能成为激励的催化剂,却一并缺失的是眼界和骨子里的自信。

马继业是个好孩子,但最终其实他也没有被改造成一个完美的继承人。

因为在虚伪的塑造过程中,他不仅被强制体验了穷苦的磨炼,也失去了本该可以更好体验生活多层次的机会,更丧失了对亲人信任,充满着对自己和世界的怀疑以及不确定。

其实清北,是爸爸小时候的愿望

马成钢不惜花费重金,并让自己夫妻明明在成为首富还要在破烂环境中生活,主要就是望子成龙,让儿子考上清北,那是孩子的诅咒,也是父母美好的期待,但说到底,那是他儿时没有达到的高峰和梦想。

马继业被体育老师看中,父亲马成钢表面答应很爽快,他明明知道儿子喜欢体育,却背地里用药让儿子误以为自己有病不能进修体育,事后给孩子还买了自行车,从此马继业有了自己的上学交通工具。

表面上为孩子的“呵护和助力”,实则不过是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

这就太多父母一样,自己的梦让孩子圆,可孩子的遗憾,又由谁来偿还弥补。

以爱为名的掌控欲,害己害人

整场骗局,一方面是马成钢引以为豪的成功,他觉得是因为自己吃了足够分量的苦,才得到的富足,所以希望儿子也能像自己一样成功,那就必须多吃苦。

另一方面,来源于,马成钢自卑和自恋的矛盾,他需要渴望通过掌控感来确认自己是成功的,也自恋的认为自己就是最棒的,才希望看到儿子成为自己的复制品。

一个不健全心智甚至极端扭曲的父母,终将成为自己和家人的一场灾难。

更讽刺的真相是,表面“我为你好”内心潜意识则是证明“我是好的”

对于被爱关注禁锢的小儿子,真正想逃离牢笼,需要太多的常人所无法经历的斗争,因为他有近乎于18年与真实世界的隔离,大儿子想逃离父母否定的阴影,则需要遍体鳞伤爬上雪峰的磨难和勇气。前者终生忐忑真伪,后者看似蜕变内心多少有几分赌气。

为孩子好,我们经常听到,可真正做对的并不多,多少正能量教育的方式下,打造出的是鸡娃是焦虑抑郁的孩子,而最残酷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磨难出英雄,而是寒门难出贵子现实。

或许想为孩子好,身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那个内心健康阳光的人。

文/感情中转站

(作者:小雨,心理咨询师,专注情感领域)。

站长擅长恋爱关系挽回修复,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态家庭导致的心灵创伤疗愈。孤独的人生旅程,倾听你的委屈和压力,帮来访者提升两性相处的技巧,挽回自己的爱人,经营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找到更好的自己。

0 阅读:26
浩永感感

浩永感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