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
——王冬龄教授硬笔字品读
■高甬春
我认为王冬龄先生首先是位传统的书法家,他在2000年前后创作的草书作品可以说是当代草书的顶峰;其次是位创新者,他敢于探索,从榜书到竹书到乱书,虽争议不少,但彰显的是功力和一个艺术家的胆量,我佩服不已。

王冬龄,1945年12月生于江苏如东,师承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先后在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举办个展20余次。

图1
三十年前的1995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当上课至草书单元时,教室里走进来一位长发飘逸的艺术家,他就是我仰慕已久的王冬龄教授。第一节课,他现场示范临摹孙过庭草书《书谱》,我想他的草书潇洒飘逸,临摹时必定也是淋漓痛快,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临摹的速度很慢,犹如写楷书,一笔一画,慢慢行笔,笔笔到位。王冬龄教授说,临帖一定要准、要像,能做到这些后才能神形兼备。如一开始临书就行云流水,这样很难领悟到其精髓。原来如此啊,先生教我的这招,使我改变了临帖囫囵吞枣的习惯,受益一生。

1995年,《现代钢笔书法报》创刊号
我16岁时,痴迷上硬笔书法,自此笔耕不断。从1995年至今已发表书作、论文近200篇。1995年,我与湖州德清书友陈畅拟创办《现代钢笔书法报》,当时我俩热情满满,一丝不苟,但由于各种原因仅出版了3期,非常遗憾。创刊号中,我们邀请当代名家题词,姜东舒、王正良、骆恒光等纷纷为报纸题词祝贺。我特别想请王冬龄教授题词,但当时他的课已结束,后一直在寻找机会。终于在一次书学研讨会上巧遇王冬龄教授,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欣然应允,当即拿出签字笔,在稿纸反面书写了唐诗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图1)。平时被他的毛笔草书所折服,从未见过其硬笔字。此硬笔书作洋洋洒洒,跌宕起伏,富有才情。

图2 王冬龄寄给高甬春的明信片
如今,王冬龄教授已80岁,但他依然充满活力,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从未减退。他对后生的关爱与提携,更是让我们这些晚辈深感温暖与感动,无愧于德艺双馨。记得有一年,新年将至,我来到王教授家拜访,说:“王老师,我喜欢明信片,能给我寄一张您写的明信片吗?”不久后,这张小小的纸片在新年如约而至(图2),承载着他对我的关怀与期望。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