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1-24 06:41:08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细化部署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乡村振兴实现开局好、起步稳、基础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中华大地上渐次展开,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45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左右,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肉蛋菜果鱼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二)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就业和产业帮扶举措有力有效,脱贫人口外出就业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脱贫地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5%,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三)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乡村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累计认定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6.8万个,培育30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创响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优势特色农业品牌。

(四)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置的村庄占比稳定在90%以上,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面实现,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超过65%、80%。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深化,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

(五)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取消落户限制,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2024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返乡入乡创业达到1300多万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金融支农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三季度末,农村、农户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6.61万亿元、18.06万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产业协同性不断增强。

(六)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完善,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2亿多农户,全国家庭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超过5.5亿亩。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超过400万家、21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21.4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过9400万户。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查核实集体资产账面总额达到9.61万亿元,集体经济“空壳村”基本清零。

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要求进一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质量。202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口粮消费稳中有降,肉蛋奶果蔬等农产品消费稳步增长,粮食特别是饲料粮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今后一段时期,预计稻谷、小麦产需平衡有余,玉米产需仍有缺口,大豆进口保持高位,肉类、食用植物油、奶类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增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质量和水平。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例如,我国种业研发应用滞后,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只有美国的60%左右,部分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农业领域应用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高端农机、智能装备和核心部件尚不能完全自给,绿色发展技术储备不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农村人口结构演变,要求加快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年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从人口分布看,农民进城仍是大趋势,城镇化率将继续提高,农村人口分布持续过疏化,一些村庄会变成“空心村”。从年龄结构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地区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7.7%,已由中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阶段迈进,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镇持续流动,农村人口“老龄化”还将加深。农村人口分布过疏和年龄结构老化,要求在乡村建设方面,更加注重适度有效;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效率;在城乡一体化治理中,更加注重增强效能。

(四)缩小城乡差别,要求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些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高于GDP增速,迫切需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水平。

(五)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动力,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近年来,农村改革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仍需巩固和完善,耕地有效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土地制度改革有待深化,乡村振兴的投入机制仍不健全,农业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

三、凝心聚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今后一段时间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汇聚各方面力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一)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粮食单产提升工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稳步扩大大豆油料等短缺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多种方式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良种良法良机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强化监测和帮扶举措,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突出产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就业帮扶,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激发脱贫群众和脱贫地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换,加快补上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三)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把农业建成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化大产业,立足乡土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多样化特色种养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强化科技支撑、质量控制、产品营销,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粮经作物、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产品品牌,健全联农带农惠农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四)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用水用电保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集聚人口、产业、资源较强的中心村建设,提升建设质量,促进人口有序集聚。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建立城乡优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夯实平安乡村建设根基,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城镇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加强农村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严格村干部管理监督。

(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引导和规范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强化乡村全面振兴用地保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乡村全面振兴投入机制。

(作者黄汉权 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