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美国官员要不请自来。
继布林肯之后,美国媒体又对外放风,称美国财长耶伦计划于七月初访问北京。美媒称,若耶伦能顺利访华,她将是拜登政府高级官员今年以来第二位访华的人员。
其实,耶伦赴华访问这件事,从去年就开始说上了,但由于美国政府希望让布林肯先行来华,导致其他官员一直未能成行。随后,在今年2月份出现“流浪气球”事件,布林肯当方面宣布推迟访华,导致中美关系降温,耶伦的行程自然也就被耽搁了。
如今布林肯已经顺利访华,借着这个时机,美国再次推出耶伦访华的计划,也在情理之中。对于耶伦此行的目的,美国媒体的报道较为笼统,只是简单称其为“与中方进行高级别经济磋商”。那么,作为拜登政府中主管经济的高级成员,耶伦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中方将作何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美国财政部刚刚通过2023财年责任法案,并发行了6000亿美元的新国债,使得美国国债总额正式突破了32万亿美元。然而,这种举债方式对美国财政压力逐渐增大,每年需要支付国债利息约为9600亿美元。面对如此巨额的财政压力,美国需要寻找强大的买家来购买国债,并帮助分担财政风险。
而耶伦访华与中方进行经济磋商,其目的就是希望中国继续购买美债。据最新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4月份中国所持有的美债规模小幅减少了4亿美元,至8689亿美元。尽管中国这一次的动作相对较小,但美国方面依然感到不安。
更重要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还明确表示,未来将继续加息。如此一来,各国减持美债来转嫁风险就成了必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就成为了美方的首要目标。
除此之外,各国央行正纷纷扩大本国的黄金储备,并尝试发行数字储备货币,试图在全球经济贸易中寻找替代美元的选择。这些举措直接触动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令拜登政府感到不安。
也正是因为如此,近来耶伦才频频向中国示好,甚至劝诫拜登政府与中国脱钩是“巨大错误”,耶伦还表示阻碍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应该为中国在脱贫方面取得的成绩“鼓掌”。在刚刚结束的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上,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毫不隐瞒其对国际“去美元化”浪潮的担忧,并呼吁中国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问题。
然而,美方素来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占据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实际却从未停止对中国极限施压。
面对拜登政府的请求,中方也早已开出自己的条件。
6月26日,王毅主任在与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高层的会见中再次强调了中方的立场,指出中美关系困难的根源在于美方对华认知和定位的偏差,并呼吁美方切实尊重中方的正当发展权利,以实际行动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达成的共识。
这一表态表明了中方态度,中美关系中存在的纷争和分歧不可避免,但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采取单边行动或施加压力。中方提出的条件合理,美方应该真正倾听中方的诉求,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一边讲沟通,一边采取遏制中国的举措。
只有美方真正行动起来,主动有诚意改善与中方的关系,才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否则,就算拜登官员轮番访华,也未必能拿到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