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认为盲人的世界是一片漆黑的。

当我们闭上眼睛,试图去感受盲人的视觉体验时,眼前的黑暗似乎就是最好的答案。在文学作品和大众的认知里,也总是习惯用 “一片漆黑” 来描绘盲人眼中的世界 。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我们深入探究先天性失明者的真实感知时,就会发现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答案,其实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为了深入理解先天性失明者的视觉体验,我们首先要了解正常视觉的形成原理。

眼睛,作为人体中极其精密的器官,就像是一台高度智能化的光学仪器。光线首先穿过角膜,这层透明的组织如同相机的镜头前组,负责初步折射光线,为后续的聚焦过程奠定基础 。
接着,光线通过瞳孔,瞳孔如同相机的光圈,会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随后,光线经过晶状体,晶状体就像是一个可调节焦距的镜头,它能够根据物体的远近,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放松来改变自身的形状,从而将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
视网膜是视觉形成的关键部位,它上面布满了两种重要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主要负责在昏暗的环境下感知物体的形状和运动,让我们能够在夜间或低光条件下视物;视锥细胞则主要负责分辨颜色和细节,使我们能够欣赏到五彩斑斓的世界。
当光线照射到视网膜上时,感光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的视觉中枢。
大脑就像一台强大的计算机,对这些电信号进行复杂的分析和处理,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视觉图像 。
而先天性失明者,由于遗传因素或在胚胎发育时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眼部结构存在缺陷或损伤。

比如,视网膜可能发育异常,缺乏正常的感光细胞;视神经可能无法正常传导电信号,就像一条被损坏的电线,无法将信息传递出去。这些生理上的缺陷,使得视觉信号无法正常地从眼睛传递到大脑,大脑也就无法接收到完整的视觉信息,从而无法形成我们所熟知的视觉画面 。
先天性失明者的世界里,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斑斓色彩,他们从出生起就未曾感受过光线的明暗变化和色彩的绚丽多姿,大脑中也不存在颜色的概念。
这与后天失明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后天失明者在失去视力之前,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视觉经验,他们的大脑中存储着各种颜色和光线的信息。即便视力丧失,这些记忆仍然保留在大脑中,使得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力为看不见的物体赋予颜色 。
例如,一位后天失明的画家,虽然再也无法亲眼看到自己的画作,但他依然能凭借记忆在脑海中勾勒出各种色彩,想象一幅画中蓝天的湛蓝、花朵的娇艳。
而先天性失明者由于从未有过视觉经验,他们的大脑中缺乏颜色的概念,也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想象。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颜色的感知是视觉系统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反应。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眼睛能够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视锥细胞将这些光线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中特定的区域进行处理和解读,从而让我们感知到各种颜色 。
但先天性失明者由于视觉系统的缺陷,无法接收和处理光线信号,大脑中也就没有形成颜色的概念 。
这就好比一台没有安装颜色识别程序的电脑,即使输入各种颜色的信息,它也无法识别和呈现。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
想象你身处一个镜像宇宙,这个宇宙中存在着许多你从未见过的颜色。当你触摸一个物体时,尽管能感受到它的形状和质地,但因为你的大脑中没有这些颜色的概念,所以无法为它脑补出任何颜色 。

先天性失明者的世界就类似于这样的镜像宇宙,他们通过触摸等方式感知物体的形状,但却无法为物体添加颜色,因为颜色的经验在他们的大脑中是空白的。
先天性失明者的世界是一种没有视觉信息的混沌状态,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视觉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在他们的认知里,没有白天与黑夜的光影变化,没有蓝天白云的色彩斑斓,没有周围环境的视觉形象 。他们的世界仿佛是一个没有图像的空白画布,缺乏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元素。
虽然无法通过视觉感知世界,但他们可以通过触觉感知形状,用双手去探索物体的轮廓。
当他们触摸一个苹果时,能够感受到它圆润的外形、光滑的表面,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关于苹果形状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仅仅停留在形状和质地层面,没有颜色、光影等视觉信息的补充 。

为了弥补视觉的缺失,先天性失明者高度依赖听觉来感知周围环境。
他们能通过脚步声判断人的远近和方向,通过汽车的喇叭声判断车辆的行驶方向和距离。在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可以凭借记忆中各种声音的位置和特征,在空间中自由移动 。
一些先天性失明者还掌握了独特的技能,如利用回声定位来感知周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就像蝙蝠利用超声波导航一样。他们发出轻微的声音,通过听回声的变化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以及障碍物的大致形状和距离 。

触觉也是他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他们用手触摸物体,感受其质地、温度、硬度等特征,从而了解物体的属性。
通过触摸,他们可以识别不同的材质,如柔软的布料、坚硬的金属、粗糙的木材等。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还会使用盲文来阅读和书写,通过触摸凸起的盲文点来获取文字信息 。
空间感对于先天性失明者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他们通过对环境中各种声音、触觉信息的整合,以及对空间关系的学习和记忆,来构建自己对空间的认知 。在行走时,他们会注意周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记住不同地点之间的路线和方向,从而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由行动。

他们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没有视觉引导的情况下,适应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