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生命力,影响最深刻的书,真的非《红楼梦》莫属。
一些自媒体账号上,有多少是专门解读红楼梦的,像“XX读红楼”、“XX戏说红楼梦”,真是一搜一大把。有好些号阅读量还不错,说明读者也喜欢看。
1.
很多自媒体人(当然主要是读书博主),喜欢把《红楼梦》作为解读文本,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因为《红楼梦》受众群体广大,作者详解一个文化点、深刻剖析某个角色,都容易让读者参与进来。就像玩一个游戏,大家都知道规则是什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狂欢。
如果解读的文本知道的人甚少,一般情况下,结局就是作者自嗨了。
现在好些自媒体人以专门读《红楼梦》为生,这造福后世的功德,曹雪芹本人肯定怎么也想不到吧。
当然,不只自媒体人,在高校里面也有很多“红学专家”,他们毕生的精力都在研究《红楼梦》,这工作也实在让人羡慕了。
除了自媒体人、红学专家,《红楼梦》还催生了一大批“红学”网文作家。
在起点和晋江这些大网文平台上,以《红楼梦》为基础进行类似“同人文”创作的真不少。看过一部是写一个人穿越到清朝,以一个女医的身份进入贾府,治好了黛玉的病,并帮助她和北静王成亲的故事。故事虽然看起来狗血,但是这部小说还入选了年度百强之类的,总之看得出很受读者欢迎。
一次在图书馆借书,历史小说的书架上赫然摆着高阳写的《红楼梦断》,一个系列整整有十几本之多,本本都是大头书。据说,这《红楼梦断》曾火极一时,高阳也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小说家。
《红楼梦断》以《红楼梦》为背景,把曹雪芹家的故事扒了个底朝天。全书人物极多、铺叙极广,上至名士亲贵,下至镖头老鸨,无一不详细考究。
后世的这场“红楼”狂欢,真是应了梁启超对《红楼梦》的那句评语:
“以言夫小说,《红楼梦》隻立千古,余皆无足齿数。”
如果要谈论小说,《红楼梦》一部作品,彪炳千古,其他的都无足挂齿。
2.
不仅普通大众在“红梦”中狂欢,不少名流也是地地道道的“红楼迷”
像张爱玲,她可以算得上作家群中《红楼梦》的头号粉丝。
她对《红楼梦》的熟读和喜爱,从她的红学研究著作《红楼梦魇》可见一斑。不同版本的对比,故事前后矛盾之处,字句考查,文化解读,人物考据等等,不把《红楼梦》文本烂熟于心,是绝不能写的如此细致。以写红楼为主的自媒体人可以看看这本书,里面会提供不少灵感。
张爱玲直言不讳地说:
“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
另外一部张说的是《金瓶梅》。
所以读张的小说,总会有一种读现代版“红楼故事”的感觉,她对人物穿着的描写,对建筑景物的描绘,无一不带着深深的“红楼影子”。
她的小说《海上花开》章节样式直接照抄章回体,“第一回赵朴斋咸瓜街访舅,洪善卿聚秀堂做媒”,这部小说一共写了32回,乍一看还以为又在读《红楼梦》。
3.
许知远的“十三邀”,有一期是访谈白先勇的,白老爷子在节目里可谓对《红楼梦》说尽了赞美之词。
“《红楼梦》以后,没有一本书达到它一半的高度。整个民族的创造性突然衰竭了,不光是文学,各种领域,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陶瓷,从乾隆以后通通往下走。”
许知远问他《红楼梦》的缺陷是什么?
白老爷子直接说,“我讲不出。”
白老爷子到了晚年,也不搞小说创作了,80岁时,愣是整出了一部《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把《红楼梦》的120回,回回解释了个遍。
看不懂《红楼梦》的,白老爷子这本书可以看一看。
白老爷子有一个说法很赞同,他说:
“《红楼梦》跟其他的中国小说不一样,它有很严谨的架构。中国小说是从说书的传统来的,讲到哪里算哪里,像《水浒传》、《儒林外史》,等于是合传,一个一个人物,合在一起的传记,没有一个很笼统的、很严密的、互相有关系的结构。
《红楼梦》不论前面讲的神话也好,楔子的一个小故事也好,对整个主题,对整个架构,都有它很深的意义。”
正是因为《红楼梦》精巧的结构设计,才给了后世读者很大的解读空间。
就像日本人有《源氏物语》、俄国人有《战争与和平》、法国人有《追忆逝水年华》,我们中国人有《红楼梦》。这是我们独有的精神文化空间,不管你认同它、还是反对它,它的文化藤蔓,总会以某种方式,爬进你精神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