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灯笼绽新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15 21:45:59

正月十六,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灯火通明,流光溢彩,人们用特有的灯会形式欢度“过年”的最后一天,喜迎新的劳动周期的开始。

万“灯”丛中,杨柳青古镇十六街年画灯笼下,欢声笑语,特别热闹。一排排古朴典雅的方形灯笼,排成整齐的队列,高高悬挂,成群结队的市民和游客,边看灯笼上的年画,边从灯下走过,喜气洋洋“遛百病”,遛走所有疾病,祈福新年健康。

今年元宵节前,陈晨(右二)与小伙伴们一起挂好年画灯笼后留影。陈晨供图

杨柳青“一宝”

“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杨柳青年画灯笼,已在京杭大运河畔传承了200多年。”在杨柳青镇十六街的年画灯笼下,西青区档案馆四级调研员、区政协文史组副主任冯立说,每年正月十六,杨柳青镇“遛百病”习俗中的重要道具。

杨柳青年画源自宋代院体画,兴盛于明清。明初,苏州桃花坞戴姓出版商携刻板技艺通过大运河来到杨柳青。结合当地画师特点,形成了杨柳青年画,并于清乾隆年间盛行北京。杨柳青镇成为“人人会丹青 户户会作画”的年画名镇,享誉四方。各式各样的年画作品层出不穷。年画灯笼就是其中的一个。其中,整本、整套的小说年画灯笼最受欢迎。

按杨柳青镇传统,正月十六要“遛百病”,人们成群结队、携家带口,从整本整套的小说年画灯笼下穿过,边走边看,寓意把病遛掉,寄托新年美好祝福。

杨柳青年画灯笼是元宝岛上的一宝。按中国民俗传统,元宵节时百姓会逛花灯,特别是正月十六要遛百病。人们从灯下穿过,把病遛掉。而旧时的杨柳青每条街有一整本的小说年画灯笼,《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施公案》《狄公案》等等。周围十几个县的百姓会不远数百里赶来杨柳青看灯笼。因为杨柳青的年画灯笼不同别处,是年画艺人们精心绘制,不但美观,而且故事性强,有看头。这种“火爆”场面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杨柳青又重新恢复了灯展活动。但因特殊时期破“四旧”等原因,各街的年画灯笼基本不存了。

“要不是杨柳青镇一位年轻人守护着这些宝贝,并自费维修保存,恐怕我们再也看不到杨柳青年画灯笼的丰韵了。”冯立说。

“民间文化不能断根儿”

随着冯立的介绍,记者来到了十六街东寓法鼓老会,“90后”会长陈晨正在整理十多只年画灯笼。

“二百多年民间文化不能断根儿。”陈晨跟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年画灯笼,而是关于传承,一下子勾起了记者对他的敬意。

1994年出生的陈晨,家里几代都住在杨柳青十六街。“我爸喜欢下棋,记得我三四岁时,他去村里棋牌室下棋,把我放在隔壁村委会活动室。那屋里有很多老爷爷演练法鼓音乐,热热闹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一晃到我十七八岁时,从学校出来步入社会,看到村里的老人们还有练法鼓的,我觉得挺惊讶。再一细看,里面还有我小时候就看到过的老人,已经90岁了,还在玩镲。”

镲是法鼓的一件道具。过去杨柳青有三大法鼓——东寓、香塔和永善,名声响彻京津冀鲁。那时的老会或者花会逢年过节就有演出,但凡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也都邀请老会来表演。

十六街这个老会就是“东寓法鼓老会”,成立于清乾隆中期,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法鼓老会没人牵头,渐成一盘散沙。

“我看老人们还挺有心气儿,更主要的是,东寓法鼓音乐确实非常有特色,牢牢地吸引了我,我就说,要么我出头挑起这摊吧!”几位老人听了都特别高兴。陈晨说,他们早就盼着有人挑头把老会重新操持起来了。2016年,22岁的陈晨正式加入东寓法鼓老会。

“老会中存有很多老道具,我决定好好保护起来。”陈晨说,其中最有特色的老道具,是几十盏绘有《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故事的提式年画灯笼,但是灯笼上的绢画破损严重,灯笼也不成套了。

“我看到其中有几只灯笼木架的雕花也磨坏了,如果想修补,得找擅长东阳木雕的师傅。听说北辰区有干这个活的,我拜托北辰花会的朋友帮忙联络。年画灯笼的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规矩,师傅反复画稿,确定后才动手修。整整两年,总算修好了几个年画灯笼,大概花了6万多元。最后,西青区政府部门得知后,给出了这笔钱,我们特别感激。”陈晨说。

老会的老人们要把年画灯笼恢复起来,请来杨柳青年画画师周庆柏以及老会的刘玉斌等人开始绘制年画灯笼。他们还照着连环画绘制了整本的《三国演义》和《岳飞传》年画灯笼。从2016年开始,到了元宵节,老会会员负责悬挂年画灯笼,节后摘取保存。

​“老会还保存有10对年画灯笼。这批灯笼是晚清时期杨柳青石家赠送的,共36对,每个灯笼四面有画,画的也是《七侠五义》的故事。据老人们说,早年每到春节,这些灯笼就会挂到杨柳青的主街上。灯笼随用随坏,上世纪50年代重新制作了一批,1977年又制作了一批,如今只剩下了这10对。”陈晨介绍。

“这些老道具经常需要修理,以前都是会里的老人李慕谦干这个活。有一回他对我说,你赶紧学学吧,以后能接续下去。于是我就跟着李大爷从电钻打孔、拧螺丝开始学,逐渐地,补漆、修花啥的都能自己干了。”

前一阵子,有一盏年画灯笼的底托坏了,陈晨自己画样图,买材料,找师傅给切割好,拿回来自己焊上了。

“望着这些200多岁的年画灯笼重新挂在空中,发挥光亮,为民造福,我心里特别亮堂。”陈晨笑得很灿烂。

迎来新机遇

如今,在陈晨等一些年轻人努力下,传承200多年的杨柳青年画灯笼重放光彩。目前基本修复的年画灯笼有10对共计80张画片,难以修复的画片还有50张左右。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年画灯笼的画片均为绢画,每片41厘米见方,边框木条宽、厚各2.5厘米,边框间榫卯连接,边框上的火焰边高4厘米,宽41厘米。

绢画画工精致,人物生动。据东寓法鼓一位90多岁的会员说,《七侠五义》的年画灯笼在他小时候就有。相关专家认定那可能是生活于清代中晚期的杨柳青年画著名画师阎美人所绘制,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

2019年,西青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而十六街所在的元宝岛就是公园的核心区,那里规划为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艺术展示区。这让东寓法鼓老会的会员和杨柳青人看到了希望,或许杨柳青年画灯笼这一民间瑰宝的生命力又要再次焕发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