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版《三体》(3BodyProblem)的成功恰是它的“平庸”

影视产业观察 2024-04-07 11:00:11

Netflix版《三体》现在时故事的开场是“一名科学家的死亡之谜”,警探走进混乱不堪的死亡现场,看到墙壁上的血书“I STILL SEE IT”,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比较暴力的和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呈现,亦是很多悬疑片、罪案片、恐怖片惯用的开场套路。

作者:谈洁电影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现任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3月23日,Netflix版《三体》在全球190 多个国家/地区正式开播,剧集(共8集,每集时长1小时)一次性上线,随即收获了瞩目的市场数据,成为目前全球热度最高剧集,并收获了不少好评。在IMDB网站上(截至3月30日),共有3万9千人给出了7.8(满分10分)的综合评分,用户评分排名最高的国家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土耳其、加拿大。

Netflix版《三体》开播更是备受国内观众和书迷的关注,旋即成为国内本周文娱焦点话题。在大陆用户为主的评分网站豆瓣上,Netflix版《三体》目前的评分为6.8分(8万8千人),网友讨论与争议多集中在“演员选角”“原著和人物线的改动”与“特效制作”方面。

成熟的观众诚然能够理解Netflix对中国科幻小说热门IP《三体》的“魔改”有出于受众市场的考量,使其更多地服务于完全没有接触过《三体》的西方观众;也有因整体制作环境影响而必行的改动,如演员卡司多元化和性别比的调整,让一定比例的少数族裔参与等。

Netflix版《三体》是由知名剧集《权力的游戏》的制作班底——大卫·班纽夫(David Benioff)、D·B·魏斯(DB Weiss)和亚历山大·吴(Alexander Woo)共同担纲编剧/制作,他们是非常成熟且成功的制作团队,对原著的拆散重组式改编展现出娴熟的剧作技法,成本控制得当的特效制作又使原著符合了影视作品的视觉表达需求。

然而悉心一看便不难发现,这一制作班底所采用的创作策略——群像设定+多线叙事+视觉呈现(特效制作),这不仅仅是“权游”的成功经验,更是长期以来好莱坞剧集制胜法宝“三板斧”,也恰好与网友争议最多的三个改编焦点问题相对应。显见的是,Netflix对《三体》的改编原本应以“科幻”为绝对主类型,但实际上却夹杂了太多的其他类型元素,并且过于遵循成熟的类型套路和固有经验,这虽然使得西方观众(特别是对科幻、惊悚、恐怖、悬疑等类型偏好的青少年群体)更好地进入故事、贴近故事、理解人物,但也把剧集推入沦为平庸之作的危机当中。

Netflix版《三体》的人物设定打破了原著节奏和设计,原有的“汪淼、云天明、程心、杨冬、罗辑”等一系列小说角色的功能和使命被“分拆”到了不同的剧集人物身上,并且在八集的体量里让一、二、三部所有灵魂人物尽数出场,最后形成剧集主角为“牛津五子”的群像设定。实际上,这种可以被称为“偶像/少年团”或“英雄联盟”式的主角阵容模式是欧美影视剧集比较惯常采用的人物设定方法,这让我们轻易联想到《哈利波特》《星际迷航》《怪奇物语》等很多作品。

群像设定在多线叙事方面具备一些天然优势,又迫使编剧在建立人物性格和相互情感关系上大费周章,加上好莱坞秉承着主角人物要有“弧光”的传统,因此,设计与“科幻”主题关系甚远的剧中群像的成长线和情感线,成为Netflix版《三体》完成的主要改编工作。

创作者轻车熟路地将爱情(三角恋)、友情、幽默等类型创作元素融入塑造人物、建构人物关系的剧作当中,营造出“小伙伴团体携手对抗危机”这一美剧俗套的氛围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创作策略给我们补充提供了普通人的视角,让观众有机会靠近人物,理解他们不同的情感状态及如何抉择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在剧集的后段,正因有大量的情感戏份做铺垫,使得威尔的“大脑”被送往太空提前与三体人接触却遭遇偏离轨道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科学计划的失败,观众也能与剧中人一样感受到情感层面上的冲击。

有豆瓣网友评论大意是,某场戏的还原度、演员人种、剧情顺序等等,这些都是次要的,所谓“不忠于原著”,是指“思想内核”的篡改,以及对支撑重要人物的重要特质进行了粗爆的简化与矮化。笔者理解这里的“简化”与“矮化”,可能恰恰是Netflix制作者们眼中的“通俗化”“人性化”,把科学精英们还原成普通人,可以是一起打游戏的朋友,也可以是一起应对地球人生存危机的同伴。

除了爱情、友情,创作者此番还夹杂了很多恐怖、惊悚的类型元素,大走美国科幻惊悚片和悬疑片的路线,特别是将“古筝行动”转变为恐怖游轮,并在剧中多次非常直接地呈现纳米线切割身体的画面。相比较腾讯版的《三体》,Netflix版则更注重视觉上呈现纳米将货轮切割解体的全过程,这便是创作观念的不同带来创作策略的不同选择。

Netflix版《三体》第5集Judgment Day审判日在IMDB以8.8的分数成为这一季最高分的单集,笔者认为,这并非好莱坞视觉特效技术上的胜利,因为西方观众对此类奇谲、血腥的刺激场面早已屡见不鲜,而最应归功于原著作者刘慈欣这个天才般的科学创意,高评分证明了西方观众对这个创意的喜爱。经验或套路通常是是商业成功的保证,但往往作品的原创性、独特性才是观众对于作品的记忆点,是一部作品区别于同类而存在的最大价值和合理性。

可以说,观众对Netflix版《三体》改编的种种争议和不满,正是来自于套路化了的好莱坞类型创作策略与原著作品以科幻为硬核的精神气质,两者之间的拉扯、割裂甚至冲突。整体看来,在Netflix版《三体》的改编中,对人的问题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三体问题的重视,故事、人物、情感是排在科学和生存危机之前的,正如剧集海报宣传语所写的那样,“跨越各大洲、历经数十年,五位杰出的好友有了震惊世界的发现。科学定律彻底瓦解,生存危机浮上台面。”

硬性的收视数据确实能够证明Netflix版《三体》商业上的成功,这个成功也可能恰恰正是因为它的“平庸”——将好莱坞熟悉的配方嫁接在中国科幻小说《三体》IP之上,原著的“科幻”特色被稀释了。若单论改编创作,即:将一个深奥复杂的故事通俗化,并在各种模式和类型间来回切换,任由创作者手法再熟稔也终究显得中规中矩,甚至有点老套,实无惊艳之处。就好像Netflix的货架上陈列着来自全球各地不同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历史迷踪和普世价值的大众娱乐产品,而《三体》就像是一个新上架的潮流品,被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

虽然《三体》并不想征服中国观众,只是吸收中国的IP做符合欧美观众口味的改编,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始终遗憾的是该剧完全没有传达出原著吸引读者的宏大故事和迷人的科学与理性。在中国人所幻想的宇宙图景中,在中国作家利用科幻构建起的世界观、宇宙观下,我们对人性的困境、道德的困境、文明的困境,以及人类自身所要面对的问题的种种思考,沉淀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经验、解决方案和未来洞见,是对世界多样多元的一种贡献,几乎不可能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一次商业化改编中得以实现。

在Netflix版《三体》中,青年叶文洁毅然决然地说出那句话,“没有人会忏悔”,老年叶文洁回到红岸基地却欲跳崖轻生,被女杀手劝阻后认为是主的旨意,最终似母女般依偎在夕阳的照耀里。中国腾讯版《三体》则是老年叶文洁在女警察的陪同下攀登,叶丝毫没有跳崖的念头,她保持一贯的冷静,以坚定的目光注视着太阳,说到:“这是人类的落日”。同一场景,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一个望向人性,一个望向宇宙,并没有孰优孰劣,仅仅是反映了很大的文化差异,我们所要做的是正视这种文化差异,中国故事既然已经走出去了,那便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差异,迎接不断而来的变化。莎士比亚的改编如恒河沙数,改编的平庸并不会遮蔽原著的光彩,不同文化和创作环境对原著作品丰富性、多样化的解读,才会增加这部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经典IP而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7

影视产业观察

简介:关注中国影视潮流脉动,放眼全球影视产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