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是广东潮汕地区(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舞蹈被更多人所认识,甚至一度成为大众认可为的“中华战舞”。
英歌舞流行于潮汕地区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原因,潮汕地区的地理情况是“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交通极其不便,一直是古代流放罪犯与贬谪官员的岭南这地。
明朝末年由于倭寇经常侵扰劫掠东南沿海地区,所以沿海地区纷纷组建地方武装来保护地方。当时广东地区的地方上的乡与村一级组建了地方武装,同时为了提高地方武装的战斗力,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武馆。
清朝入关后,由于”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的组织一直在各地活动,雍正年间下令禁止民间习武,凡习武者斩立决,但是监视百姓的官家却不受影响。随后广东地区的武馆大量被取消,但是由于当地一直有防止海盗侵扰的现实问题,所以潮汕地区改成在宗祠内私下练武,为了掩人耳目,公开的“练武”变成了”练舞“。
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吸纳了梁山泊众英雄乔装打扮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因为河北的大名府在宋仁宗时被建为陪都史称“北京”。所以这也体现了潮汕地区的人对清政府不满,同时也随时有着”反清复明“的想法。
英歌舞的最早说法是舞英歌,也有“唱英歌”的说法。”唱英歌“自然意味着边舞边唱,不只是单纯地击棒起舞,后来慢慢变成了只舞不唱,也就变成了现在的”英歌舞“的说法。
英歌舞的标准人数是107人,因为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时,卢俊义当然在牢里,所以108将会少了1人,成了107将。同时因为梁山好汉凑齐了108将之后一直走下坡路,所以普遍认为107将是梁山的鼎峰。
英歌舞全体成员都是以梁山泊英雄好汉打扮。
队首是耍蛇人“时迁”作为”探子“充当队伍前导,锣鼓队中司大鼓的装扮成“宋江”,不满107人的队伍中也会使用”林冲“。
跳舞表演的队员有36人版本(俗称三十六天罡)、72人版本(俗称七十二地煞),分作左、右两队,领头的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中的水浒女性角色“孙二娘”、“扈三娘”是以男扮女装,因为女性每个月总有几天不方便,而大型活动都是有固定的时辰要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采用男扮女装。
当然现在也开始有女性加入男子梁山英歌队的情况,至于标准女子英歌队采纳的是“穆桂英挂帅”与“花木兰从军“。
107人的英歌舞的标准配置:
探子时迁1人,司鼓宋江1人,副司鼓林冲1人,槌手72人,锣鼓手38人。
英歌队的所要用的费用都是由所在村或者宗族承担,现场表演的成员都年轻力壮的青年小伙,一但这些年轻人成家就要退出英歌队。当然英歌队是梯队建设模式,小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跳英歌,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正式出场表演参加活动。
由于特殊的历史问题,每个村及每个大的宗姓都有自己的英歌队。英歌队可以看作是地方准军事组织,107人可以理解为标准步兵连。以前是英歌队成员都是参与”土客之争“及”宗族械斗“的绝对主力,当然现在只是变成了单纯跳舞表演,也成了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承。
就硬靠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