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期养地关键点,现象级,冀西北坝上地区,小米秸秆还田

流年以逝 2025-02-22 10:04:54

轮作期养地关键点,现象级,冀西北坝上地区,小米秸秆还田

在咱农村,种庄稼可是一年到头的头等大事。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些地种着种着,肥力就越来越不行了呢?就像人干活干活累了没力气一样,地也需要好好休息和补充营养,这事儿在冀西北坝上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

坝上地区那地形啊,一马平川的,蓝天白云下面就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但就是这么好的地,因为轮作的不科学,老是出问题。就说以前,很多人在这片地上年年种一样的粮食作物,几年下来,收成是越来越差。这就好比老吃一样东西,胃口也会腻歪。

这时候小米秸秆还田这个事儿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小米这东西啊,在我们这儿虽然不是种得最多的,但它有个独特的优点。你能想象吗?小米的生长周期在这边大概是70到90天,和很多常见作物不一样。它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地的要求很“挑剔”,但同时又能给土地带来很好的回馈。

咱先说说不同农作物的对比,像大豆、玉米、高粱、薏仁这种农作物。大豆大家都知道,固氮能力强,但是它怕旱。在坝上地区干旱的时候,要是没有灌溉条件,大豆长得那叫一个可怜,叶子都发黄打卷儿。玉米呢,在这儿长得倒是挺快,一个月左右就有模有样的。可是它根系不太能改善土壤结构,种几年后土壤就板结了。高粱在咱们这儿生长期比较长,120天左右,但是它比较耗地力。薏仁也差不多,而且它对土壤肥力的要求还挺高的。

那小米和小麦比呢?小麦在这边要种得好的话,施肥量和浇水量都很大。而且小麦秸秆处理不好,还容易影响下一季作物生长。小米就不一样,小米秸秆还田能让土地变得特别松软。我有个朋友,他哥在冀西北坝上的农场种地。以前种小麦,秸秆就直接堆在地头,到了种下一茬小麦的时候,土地硬邦邦的,犁都犁不动。后来他听了专家的建议,试了小米秸秆还田。

这小米秸秆还田啊,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摘穗后要及时粉碎秸秆,就像咱们家里包完饺子要把饺子皮揉碎一样,不然它在那干巴巴地堆着没用。刚粉碎完啊,这些秸秆看着就很松散,不像没粉碎之前那么扎手。这时候如果有牲口在旁边吃草,它们还会凑过来嗅一嗅,可能觉得这有不一样的味道。

然后呢,要及时施肥。这时候施肥,就像给刚躺上去的土地盖上一层温暖的被子。这肥料可不能乱施,要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来。你比如说氮肥过多,土地里的微生物就被破坏了,就没法很好地分解秸秆。我听说有个种植户在另一块自留地试过,一开始没太在意施肥量,结果土地里出现了很多虫子。他就想不通啊,后来才知道是施肥影响了土壤里的生态平衡。

在秸秆还田后的15天左右,你再去看看这块地,会发现土壤的变化可明显了。原本紧实的土壤变得疏松多孔,像海绵一样。如果这时候有小雨下下来,雨水能很快地渗入土壤,不像以前那样在地表形成积水。这对于作物的根系生长是特别好的,因为根系能在湿润的环境里自由伸展。

咱们再说说这轮作期养地的其他关键点。在冀西北坝上地区,轮作不能太随意。有些年份,大家看到玉米价钱好,就一股脑儿全种玉米。结果呢,几年下来,土地里病虫害就多了起来。就像有的网友分享的,说他邻居家地里的玉米,本来好好的,可突然就发生了虫灾。那些虫子啊,密密麻麻地趴在玉米叶子上,玉米叶子都被啃得千疮百孔。这时候再去打药已经晚了,收成大减。

科学的轮作应该是这样的,在种了一茬小米之后,下一茬可以种一些豆科作物。你想啊,豆科作物能固氮,正好能补充小米消耗掉的那部分氮元素。这就好比两个人互相帮忙,一个人累了另一个人顶上。而且不同豆科作物的轮作也有讲究。像紫云英这种冷门但很棒的豆科植物,它在休耕期的时候种在小米地后面,能固定大量的氮素。还有苜蓿,它根系发达,能在更深层的土壤里扎根,改良土壤结构。

还有一种冷门的作物叫三叶草,在我们这儿如果种在小米轮作之后的土地上,它能吸引很多昆虫来授粉。这对于接下来种植一些需要借助昆虫授粉的作物特别好。比如说种黄瓜的时候,三叶草吸引来的蜜蜂就能帮黄瓜好好授粉,结出的黄瓜又大又直。

在冀西北坝上的农场里,我看到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有个老农场主,他研究了多年的轮作种植。他先是种了一茬小米,然后小米秸秆还田做得特别细致。到了下一茬,他没有种小麦,而是种了黑豆。到了黑豆生长的中后期,黑豆苗郁郁葱葱的,那根啊,在松软的土地里长得很壮。到了收获的时候,黑豆产量比之前种的那些年都高。而且这块地因为轮作和秸秆还田的原因,土壤肥力也没有下降。

再比如说荞麦这种作物,在咱们华北地区的轮作里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荞麦生长速度比较快,大概80天左右就能成熟。它种在小米或者其他作物之后,能吸收土壤里一些特殊的养分,然后自己长得壮。同时,它的根系在死亡后能给土壤留下很多有机质,让下一茬作物也能受益。

你看,轮作期养地的这些关键点啊,就像一个个小环节,每个环节都紧紧相连。从小米的种植、秸秆还田,到轮作作物的选择,都是为了让咱们这片土地能持续丰收。

可是啊,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地里干活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他们很多人对这些新的种植技术和理念接受得慢。再比如说,有些政策在推广这些技术的时候,可能没有完全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像有的地方推广一种新的秸秆处理机器,但是在坝上地区的田间小道上,这些大机器进出都困难。

那咱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在冀西北坝上地区按照轮作期养地的要求,把小米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技术做好呢?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好好思考一下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