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毁图片
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事故——一辆搭载NOA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小米SU7在行驶中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后爆燃,造成车内三名年轻女大学生不幸遇难。这起事故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深度质疑,更将小米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着调查深入,事故背后暴露出的"接管机制失效"、"应急冗余不足"等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
事故还原:生死4秒的"系统-人"博弈
根据小米官方发布的数据,事发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系统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
然而,从系统发出预警到最终碰撞,整个过程仅持续约2-4秒。这一时间窗口对于人类驾驶员而言几乎不可能做出有效反应——研究表明,普通驾驶员从感知危险到采取行动的生理反应时间至少需要1.5秒,而完成紧急制动或避让动作则需要更长时间。这解释了为何即便驾驶员已"接管"车辆,悲剧仍未能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发生后小米方面确认"非车主本人驾驶",这一细节引发了关于智能驾驶系统对不同驾驶员适应性的讨论。业内专家指出,辅助驾驶系统应具备识别"非注册驾驶员"并相应调整安全策略的能力,但目前行业标准对此尚无明确规定。
技术漏洞:四重冗余为何未能阻止悲剧?
小米曾高调宣传SU7 Ultra的"四重安全冗余"制动系统,包括:制动踏板失灵时可通过长按P档紧急制动;DPB与ESP互为备份;机械液压制动备份;以及最终的能量回收系统减速。然而在此次事故中,这些冗余设计似乎都未能发挥作用。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教授分析指出:"从现有数据看,车辆在碰撞前确实有减速迹象,但减速率明显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碰撞后车门无法及时打开的问题,这与电池安全设计直接相关。"他质疑小米宣称的"应急机械拉手"在实际事故中的可操作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小米SU7首次出现智驾系统问题。早在2024年5月,广东佛山车主聂先生就遭遇过一个月内两次高速智驾失灵,小米售后先后给出"软件问题"和"硬件故障"两种矛盾解释,最终以签署回购协议了结。而2024年11月,更有70多位SU7车主因自动泊车系统BUG导致碰撞事故,小米虽承认问题却仅以积分补偿应对。
行业警示:快速迭代与安全底线的博弈
此次事故暴露出小米跨界造车的深层问题——将消费电子领域的"快速迭代"思维直接套用于汽车行业。正如报道指出:"当雷军喊出'自动驾驶第一梯队'口号时,或许忽略了汽车代码中的每个0和1,都直接关系着用户的生命安全。"
尤为讽刺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前一周,雷军还在直播中透露SU7车队"仍在测试",计划跑到15万-20万公里完成"全生命周期测试"。传统车企工程师对此表示震惊:"这类测试肯定会在正式投产之前进行,不会是在交付后还继续。"这不禁让人质疑:小米是否将早期用户当作"小白鼠"?
监管缺位:智能驾驶时代的责任空白
事故发生后,安徽铜陵市交通运输局已成立工作组调查,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现行法规对智能驾驶责任的界定模糊。目前法律框架下,只要系统显示"已接管",责任便完全转移至驾驶员——即便接管时间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这种责任划分的荒谬性在此次事故中显露无遗:系统在无法处理的极端情况下将控制权交还人类,而人类又因生理局限无法应对,最终结果却是驾驶员承担全部责任。法律专家呼吁,应建立基于"有效接管时间"的责任认定体系,并强制车企公开智驾系统的决策逻辑和接管标准。
未来之路:技术理性与生命至上的平衡
三名年轻生命的逝去,不应只成为一则短暂的热搜新闻。这起事故应当促使整个行业反思:在追逐自动驾驶技术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分强调了"先进性"而忽视了"可靠性"?是否太注重"功能数量"而轻视了"安全质量"?
小米汽车需要回答的不仅是这起事故的技术原因,更是其产品开发哲学的根本问题——当"交付速度"与"安全验证"发生冲突时,企业究竟作何选择?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在传统车厂,任何可能影响安全的BUG都会叫停交付;而在某些新势力眼中,BUG只是下次OTA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调查深入,公众期待的不仅是一个交代,更是一套能够确保"科技不以生命为代价"的行业新标准。毕竟,在汽车领域,没有什么创新值得以人的生命作为代价。
用户11xxx10
质量监督管理为什么不出来说说?危险产品危及全国人民生命财产!定什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