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防治术,有机种植区突破,性诱剂布置四要素,吉林十年防控日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糟心事,在东北那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本以为种下的有机大豆能顺顺利利长大,给家里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呢。可谁能想到,豆荚里的小家伙们,不是被啥虫子咬得千疮百孔,就是被吞食得面目全非。
就拿咱东北吉林这边说吧,这里一马平川,大片大片的黑土地,那就是种大豆的天堂。我有个网友,家就在吉林的一个小村子里,那村子附近就有不少农场和自留地。他跟我讲,以前一到秋收的时候,他瞅着那些被食心虫祸害得不成样子的大豆,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就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忙了小半年,到头来啥成果都没捞着,还得为以后的生活发愁。
我听说啊,在其他地方,有的农户种的玉米啊,被虫子害了,整个玉米地看起来就像被鬼子扫荡过一样。还有种水稻的,被虫子咬坏了稻穗,稻谷都空壳,收出来的粮食少得可怜。这可都是咱农户的血汗啊,怎么能就这么被虫子一口一口啃掉呢?那这些害虫是怎么来的,又怎么能防治呢?你知道吗?其实好多农户在害虫治理这方面,都走了不少弯路。
这大豆食心虫啊,别看它小小的,危害可不小。它专爱往豆荚里钻,在里面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就接着啃食豆粒。据吉林这边的统计数据,每年因为食心虫造成的大豆减产,少则百分之十几,多则可能百分之三十几。这对农户来说,损失可太大了。
说到这,就不得不讲讲咱们吉林这十年在防治大豆食心虫方面的努力了。吉林这地方的地形啊,大多是山脉和平原连接,地势起伏不大,黑土地特别松软肥沃。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豆长得那叫一个旺盛,但也特别吸引害虫。
这里面的防治门道可多了去了,尤其是性诱剂的应用特别关键。布置性诱剂可得讲究四要素,这四要素要是把握不好,那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
我给大家先说说咱东北常见的几种绿植,像马豆荚和绿豆荚就不同,绿豆荚一般长得比较细长,它抗虫能力在一些地方比普通的豆子强一些,在南方某些地方还会用绿豆荚来防治一些小虫。而黑豆荚呢,比马豆荚又壮实不少,颜色黑黝黝的,在北方有些寒冷的地方长得比其他豆子耐寒。还有毛毛荚,这东西在华北那块比较常见,它的豆荚外面有软软的绒毛,虫子也不太爱靠近,它对生长环境的温度要求也不一样,比前面几种更能适应稍低一些的温度,比如华北有些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就很适合它生长。这三种植物有这么多不同特点,这在大豆防治上也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我一个吉林的朋友,家里有块农场,前几年也被大豆食心虫折腾得够呛。有一回啊,他就尝试做了一个小实验,拿了一小片地专门用来试验。他先是用了一些以前常用的方法,但是很快发现虫子还是没怎么减少。后来啊,他听说了性诱剂这东西,就开始到处打听布置性诱剂的四要素是啥。
这四要素里,第一个就是要选对诱芯。诱芯就像一个信号发射器,得能准确吸引那些大豆食心虫。如果选错了,就像发给敌人错误的信号一样,那可不得了。第二个要素是悬挂高度,这高度得合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诱芯的信号可能传达不远,太低了又被杂草啥的挡住了。比如说在吉林的丘陵地带,可能有些地方需要根据地势高低在不同区域调整悬挂高度。第三个要素就是布置密度,不能太密了也不能太稀疏。要是太密了,成本不仅上去了,还容易互相干扰;太稀疏了又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像东北平原上那些大农场,就得根据土地面积和种植密度来合理布置。第四个要素是更换周期,诱芯的诱虫能力会随着时间变弱,如果不定期更换,那效果肯定好不了。
朋友听了这四要素后,就按照这个方法去布置。刚开始这3天啊,还真没见啥变化,心里直犯嘀咕,这方法到底行不行呢?等到第7天的时候,就开始发现诱捕到不少食心虫了。一个月之后,那效果就更明显了,受虫害的大豆明显少了。
在我老家的小镇,还有位种地高手李大爷。他种的杂粮种类可多了,像什么黑米、荞麦之类的冷门品种都有。他对各种农作物种植都很有心得,在防治害虫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他说啊,不同农作物种植,要根据它的生长环境的不同来决定方法,就像这大豆,我们这有机种植,很多常规药品不敢用,但又要防治病虫害,这时候就得琢磨这些不伤害豆子本身又能把虫赶走的方法,用这个性诱剂布置四要素就对了。
还有啊,不同的大豆品种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有的大豆品种长得慢,但是豆粒饱满,对食心虫的抵御能力就稍强些;有的大豆品种产量高,但是抗虫性就差一点。这就像人一样,有的人耐寒但怕热,有的人又正好相反。
吉林这十年的防控,让很多农户看到了希望,减少了损失。但这里面还有不少能改进的地方呢。比如说,在一些山区,地形的复杂性对性诱剂的布置有啥影响?还有如何根据每年的气候变化,微调这四要素?这大豆食心虫防治的道路还很漫长,大家有没有啥新的想法或者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