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的一个夏天,大槐村依旧保持着它的宁静与祥和。
夏日的知了,在树上欢快地鸣叫,而村里的居民们则聚在一起,谈论着今年的庄稼收成。
然而,今年的夏天却与往年有所不同,老赵家的门前热闹非凡,一拨又一拨的村民提着大大小小的包裹前来祝贺。
01喜忧参半的录取通知 / subtitle
原来,老赵家的小儿子赵明贤成功考上了大学。
这是大槐村多年未有的喜事,因此村民们纷纷送上自己的祝福。
有的送来了新鲜的鸡蛋,有的则带来了新制的棉被。
在这个黄土高坡上,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许多孩子早早地就放弃了学业,选择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
然而,赵明贤坚持了下来,成为了老赵家四个孩子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他的两个姐姐已经嫁人,三哥也早早地辍学去外地工作。
老赵家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困,老赵的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承担太多的农活,而家庭的收入也微薄得可怜。
赵明贤的母亲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为家里接一些零碎的活计来补贴家用。尽管生活艰难,但一家人却过得平稳而幸福。
最让老赵夫妇骄傲的,就是他们的小儿子了。每当提及他,夫妇俩总是满脸笑容,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来。
高考前夕,一家人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度过了漫长的一夜。
母亲早早地为儿子准备好了行李,包括刚煮好的热气腾腾的鸡蛋和烙饼。
在父亲骑着自行车载着赵明贤前往镇里的路上,父亲没有说一句话。
风轻轻拂过他们的脸颊,看着父亲宽厚的背影,赵明贤明白这次高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考试结束后,他走出考场,抬头看向天空,感慨这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结果。
为了期待上天的眷顾,以达成满意的成果,不负父母的殷切期盼,日子在漫长的等待中悄然流逝。
终于有一天,邮递员带着一份重要的信件,敲响了老赵家的门。他小心翼翼地拆开那封红色的封皮,只见“录取通知书”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赵父的双手开始颤抖,赵母的眼中泪水涌动,因为他们种下的希望之树终于开花结果了。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当一家人看到通知书上那醒目的3000元学费时,他们陷入了沉思。
对于以务农为生的他们来说,一年的辛勤劳作往往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这3000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他们拼尽全力也难以凑齐。
02借钱的难处 / subtitle
面对陷入困境的父母,赵明贤深感自责。
他站起身来,声音哽咽地说:
“我不读书了!谁说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我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奋斗……”他的父亲赵老赵打断了他的话,严肃地说:
“我们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你十几年的辛苦不能就这样白费了。我和你妈会想办法的,你就别操心了。”赵母想到了她的胞弟,一个在隔壁村子开小超市的富人。
虽然多年来两家没有来往,但赵明贤的母亲还是决定带着他去寻求帮助。
他们母子俩走了三个多小时的路程,顶着烈日来到了舅舅家。
舅舅的新房子是二层楼房,在全镇都是数一数二的。
看到他们到来,舅舅虽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来啦,坐吧。”但当听到赵明贤考上大学后,他的态度明显有了改变。
舅舅看着赵明贤说:
“明贤真有出息啊!老赵家也培养出了个人才!”赵母搓了搓手说:
“舅舅,明贤马上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凑齐。您看能不能先借我们一千块钱?”赵明贤的舅舅正欲开口,舅妈却抢先一步,语气里透露出家庭的窘迫:
“大哥,我们家最近也添置了一辆大货车,盖房子的钱还是借的,现在外面欠了不少债,家里真的拿不出更多的钱了。”赵母听到这番话后,默不作声,午饭也未动筷,母子俩匆匆道别后便返回家中。
赵明贤永远铭记那天的归途,母亲的沉默背影在烈日下显得尤为沧桑。
回到家后,母亲默默地走进厨房忙碌,而赵明贤则凝视着墙上的录取通知书,陷入沉思。
赵父看到这情景,明白再次借钱无望;他叹息自己的无能,为孩子的学费发愁。
赵明贤注意到父亲点燃了一根旱烟,在屋内来回踱步。
最后,父亲决定去拜访村里的支书;支书与赵家交情深厚,常在邻里间互相帮助。
赵父虽未曾向人借过钱,但此刻为了孩子的学费,他终究还是来到了支书家。
支书看出了他的局促,主动提出:
“老赵,我知道明贤考上了大学,你不用为学费操心。我会动员村里人,大家一起帮帮忙,明贤的学费不成问题。”支书的这番话让赵父感动得泪流满面,他未曾开口,支书却已了解他们的困境。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远亲不如近邻”。
03深厚的情意 / subtitle
在支书的号召下,一些富裕的村民捐出了现金,还有的送来了新产的麦子和鸡蛋。
最终,共筹得了3685元。
当支书将零零碎碎的现金交给赵父时,全家人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赵明贤深感地向支书鞠躬致谢,并将每家每户的捐助都详细地记在本子上。
他明白,这不仅是村民们的帮助,更是他们为自己铺设的一条求学之路。
赵明贤的当下任务就是勤奋读书,不负众人的期望,待学成之后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光荏苒,转眼间六年过去,赵明贤顺利从大学毕业,学校为他安排了一份在城市企业的工作机会。
凭借着在学校学到的建筑专业知识以及他踏实肯干的人品,赵明贤迅速赢得了上级的认可,并在短短两年内,便在公司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回到故乡,赵明贤翻开了夹在钱包里那张泛黄的纸条。
纸条上清晰记录着当年村里每个人为他上大学所出的资金和物品。虽然时间已经让纸条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赵明贤回报村民的决心却始终坚定。
他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挨家挨户地感谢村民,将当年村里的募捐款项一一归还给他们。
当他从最后一家村民家走出来时,抬头望向天空,心中那份“债”终于得以偿还的轻松感油然而生。
六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心中的大事。
随后,赵明贤再次找到了村支书,此时村支书的头发已经斑白。
回想起1996年自己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无助,赵明贤深感体会。
他将五万块钱塞到村支书手里,说:
“支书,当初村里人资助我读书,现在这笔钱请您收下,算是为咱们村里的孩子们教育出一份力。请用这笔钱为孩子们买些书籍,我以后每年都会尽我所能汇钱给孩子们,因为读书是件大事。”老支书紧紧握着厚厚的一沓钱,感慨这个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还心系家乡,回报乡亲,真是一个好孩子。
后来回到家中,赵明贤听闻舅舅家曾有过一段富裕的日子,但因儿子赌博而将家产耗尽,如今晚年背负债务。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回报家乡、帮助乡亲们的决心。
据我母亲所提,舅舅也曾私下向父亲提出借款的请求,但父亲并未答应。
然而,赵明贤在经过一番周折后,得知了舅舅的住址,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给予舅舅一些帮助,于是悄悄地给舅舅汇去了两万块钱。
这笔钱虽然不算多,但在关键时刻也能起到缓解经济压力的作用。
赵明贤后来对父亲说出了自己的经历:
“记得舅舅当初没有借钱给我们家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但时间过去了这么久,那些过去的怨恨早已烟消云散。如今我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有了今天的成就。当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会伸出援手。毕竟,亲情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亲情这个词,虽然有时候难以言表,但它却是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情感之一。这份情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但它却可以时而亲近,时而疏远。然而,邻里间的关怀却可以超越亲情的界限,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赵明贤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他始终心怀感恩,不忘初心。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铭记这份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亲情和友情更宝贵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