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婆婆,私开嫁妆木箱,贞丰桥宅内,樟脑香融半世冰
在周庄这个充满着水乡韵味与古老故事的地方,有一座位于贞丰桥畔的老宅。宅子里住着这样一对婆媳,一段特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就像那樟脑香,丝丝缕缕地缠绕着岁月的冰棱,散发着冷冽与复杂的味道。
先来说说这个婆婆吧。她是个典型的江南老太太,头发花白,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皱纹,身上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布衫。在周庄这个传统的江南古镇,婆婆们往往在家庭里有着很高的地位,她也不例外。可她有个习惯,在儿媳嫁进来的第三天,她就偷偷打开了儿媳的嫁妆木箱。
这嫁妆木箱可不简单,那是儿媳从小一点点积攒着自己的小世界的宝盒。对于现代年轻女性来说,可能嫁妆只是形式,但对于从传统家庭走出来的儿媳,这嫁妆里有她少女时期的梦想、家人的爱和期望。就像网友小美分享的那样,她自己嫁到东北婆家,婆婆虽然对她不错,但从她小心翼翼拿出自己手工刺绣的嫁妆手帕时,婆婆那羡慕又有点不理解的眼神就透露出不同家庭对嫁妆的重视和态度的不同。
这个儿媳呢,是个接受现代教育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来到周庄工作,然后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他们俩因为工作相识,然后相爱,不顾双方家庭的距离和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结了婚。儿媳觉得嫁妆只是一种传统,她更在乎的是和丈夫的感情。她走进这个新宅子,满心期待着新的生活,却没想到婆婆会在第三天打开她的嫁妆箱。
当时儿媳就愣住了,她又羞又气,可婆婆却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婆婆说:“这嫁妆在咱这儿,本来就是要让家族里人看到的,你这是新媳妇,哪有不喜欢被大家夸赞的。”儿媳心里却想:“这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有自己处置的权利,你凭什么打开。”这就像在很多家庭中,人们总觉得婆婆不是妈,可在这个儿媳心里,婆婆这种不尊重自己想法的行为让她觉得,婆婆好像不是真的把她当成家人。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一个月过去了,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家里的矛盾开始逐渐滋生。有一次,他们夫妻打算出去旅游,这在年轻人眼里是很正常的放松方式。可婆婆却有些不高兴,她觉得小两口应该多在家里陪陪长辈,还旁敲侧击地说:“不像以前的姑娘,进了门就是这个家的,哪有整天想着出去玩的。”儿媳听了心里很委屈,她觉得自己努力工作也是为家庭做贡献,而且夫妻之间的感情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经营。
又过了三个月,孩子出生了。这本是一件大喜事,可也成了矛盾的又一个爆发点。婆婆按照自己的老经验来照顾孩子,比如一定要给孩子裹上厚厚的襁褓,可儿媳通过网上的学习,知道现代的育儿方式是要让孩子有更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样有利于孩子的骨骼发育。两人就因为这个事情大吵了一架。婆婆觉得儿媳不懂事,儿媳觉得婆婆不尊重自己的知识。这就像很多家庭中的婆媳矛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就像一道过不去的鸿沟。
在家庭关系里,夫妻之间也开始受到影响。丈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方面他要尊重母亲,一方面他又要保护自己的妻子。有时候他也会对妻子发脾气,觉得她太倔强,不懂事。而妻子觉得自己在这个家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开始怀念自己大学的单身生活。
而在这个宅子里,贞丰桥的流水依旧潺潺,可这个家庭的氛围却越来越冰冷,就像那樟脑香的余味,久久挥之不去。又过了半年,儿媳感觉自己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一个冰冷的摆件,没有任何温暖。她开始和自己在城里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委屈。朋友劝她要么和丈夫好好沟通,要么就为了孩子的成长做出一些妥协。
朋友小丽就有类似的经历,她在南方的一个古镇里,和婆婆因为过年回谁家的事儿闹得不可开交。小丽的婆婆觉得在老家过年才是正儿八经的过年,小丽却想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和丈夫一起规划新的生活。最后小丽和丈夫长谈了一次,他们也向婆婆解释了现代年轻人的想法,慢慢地家庭氛围才缓和了下来。
这个周庄的家庭,还在矛盾的漩涡里挣扎着。儿媳有时候会想,难道就这样在这个冰冷的家待一辈子吗?她和丈夫之间的爱情在婆媳矛盾的冲击下,似乎也变得有些脆弱。而丈夫也在反思,自己应该如何平衡这个家三方的关系。
也许这个家庭有太多的不同,婆婆的封建传统观念,儿媳的现代独立思想,丈夫的左右为难。但这又不是个例,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情况。就像邻村的一对婆媳,婆婆总是对儿媳做的家务指指点点,可儿媳自己在外面工作一天也很辛苦。儿媳做了一个创新的菜想给家人尝试,婆婆却说是乱花钱,还按照老方法重新做了一顿,让儿媳觉得很下不来台。
还有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对婆媳因为孩子的名字起了争执,婆婆认为孩子应该按照家族的字辈起名,儿媳则觉得现代社会应该取个有创意又独特的名字,最后两个人闹得很僵,孩子出生后的取名将这件事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个周庄家庭里樟脑香下的故事还在进行着,那半世冰什么时候才能融化呢?是婆婆做出改变,还是儿媳慢慢理解婆婆呢?又或者是这个家庭的关系会在这种矛盾中继续恶化下去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矛盾,我们该如何去化解这些矛盾,让家庭充满温暖和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