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才,河北黄骅人。中共党员,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画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委员会主任及教育委员会主任,政协河北省委第九、十、十一届委员,河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文史馆馆员,省人大文博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客座教授,河北外国语学院、沧州交通学院特聘教授,石家庄多所中小学名誉校长。
其书法笔墨酣畅,兼具古典和现代之美,彰显强烈的率真俊逸、阳刚雄强之风。题写有“河北会堂”“河北省科学技术馆”“裴艳玲大戏院”等百余处牌匾。曾获第八届群星奖,参加第四届国际书法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榜书展、全国首届大字展等重大展览数十次。2000年被河北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出版有《当代书法家陈茂才精品选》《陈茂才书法作品集》《新春联书法集萃》等专著。
情深翰墨不负时代
——访书法家工作室陈茂才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出的磅礴艺术史中,书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篇幅,世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注重文字的书写,几乎每个人都向往一手好字。楷书的庄严稳重、草书的跳跃飞动、隶书的宽博大气、篆书的婉转缠绵,与一撇一捺日日夜夜的较量间,人的品性在潜移默化中被书法精神浸润。在河北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视书法为心灵的一方净土、灵魂的栖息之地。一方黑砚、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便是他的世界——他就是陈茂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953年,陈茂才出生于渤海之滨黄骅。自他5岁起,富有诗书涵养的祖父便常常教他读诗写字。父母见其对书写较为专注,深感欣慰,并加以鼓励。
因为家庭生活的艰苦,年幼的他早早懂得体谅父母的不易。为了既能练习写字,又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古灵精怪的他竟想出了用锅底刮下来的灰兑水为墨。一根小木棍,一碗“锅底灰墨”,一块小沙地,陪伴了陈茂才整个童年。
10来岁的陈茂才,因为对书法的坚持与痴迷,成为了村子里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学校里的大会标语、春节对联,只要他能写的、会写的,他都乐意书写,有时用颜体,有时用柳体,村民们、同学们、老师们纷纷夸赞。
少年时期,祖父送给陈茂才一本《名贤集》,他如获珍宝,爱不释手,一连数日,他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背记。又过了几日,他竟然拿出了三本装订成册的抄写本,本中蝇头小楷字字清爽,细腻而不纤弱,秀美却无散漫之处,法度严谨又不呆板,令兄弟们惊讶至极!
在艰苦的成长岁月,陈茂才坚持着自己的热爱,一遍一遍用书圣王羲之入木三分、池水成墨的故事,激励着自己,日日苦练。
20载青春时光,为他奠定了筑梦书法艺术世界的坚实基础。
梅花芳香,出自苦寒
二十岁,正青春。
陈茂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艰苦紧张的军旅生涯中,陈茂才争分夺秒,只要一有时间便继续他的书法研习和创作。
在环境的熏陶下,军魂的威严、军人的坚毅刚强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陈茂才的笔端,他的书法开始透露出军人的豪气。
陈茂才深知,在书法世界的探索,是一个矢志不渝、磨砺钻研、苦练求进的过程。从新兵训练开始,他包揽了晚上抄写板报的任务,三五天一次,每次他都自己撰稿、插图,毛笔粉笔齐上阵;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选去当文书,坚持办板报、写对联、写通知,负责管理图书室,他在书海中获益,对书法的认知逐步从感性过渡到理性;他的书法开始从数量到质量发生变化,魏碑、汉隶、二王、宋四家等名帖,一遍一遍地临摹。
军旅生涯的20年,陈茂才在书法的艺海中,以古为师,不断求索。他以天地为师、以古圣先贤为师、以经典碑帖为师,把军人的严谨、雄威融入笔墨,注入一笔一画。这使得他形成了遒劲潇洒的书法风格。
翰墨飘香,强健名燕赵
1992年,陈茂才告别军旅生涯。回到地方工作的他,依然没有放弃对书法的追求。
1996年,陈茂才被委以重任题写“河北会堂”。当时的他,备觉荣幸又深感压力,如何写得有新意而又被行家认可、大众喜欢呢?通过结合城市人文、地域特点,他反复斟酌,不断研究,认为“河北会堂”四个大字要写得庄重阳刚,雄浑壮美。
为了写好这具有特别意义的四个大字,陈茂才一遍遍地练写。他查阅历代书家的资料,试图从中汲取美的元素,每个字都练习不下百遍,又从上百幅作品中一一筛选,将最好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行比对。历时60多个日日夜夜,当他写的“河北会堂”被制作成约三米大的金字,悬于会堂高处,发出闪闪金光,陈茂才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随后,陈茂才又受邀书写了龙泉大桥、河北省科学技术馆、裴艳玲大戏院、晋中市博物馆、衡水植物园、万达商厦等百余块牌匾。在这个时期,他已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名声远扬。
令人记忆尤深的是,2005年河北文化北京行活动中,陈茂才倾情创作的榜书作品《风畅云和》。这幅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誉,《河北日报》头版刊文《观陈茂才的榜书巨制“风畅云和”——有感于燕赵风骨》,引起了书法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2006年,陈茂才的榜书作品又一次轰动业界——在河北文化上海行活动中,他创作的榜书作品《瞰海》,引起了上海同道友人的兴趣,他们在展厅拿起尺子丈量字的大小,字径足足有两米。在艺术研讨会上,这幅作品被业界人士给予了“气势恢宏,大字难得”的高度评价。
“强健名燕赵,大河笔下流。”著名书法家旭宇这样评价陈茂才和他的书法。经过多年的历练探索,陈茂才的书法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其书法凸显其理性、清净、爽利、稳健、刚毅的特点,赢得了业界专家的好评和更多朋友的喜爱。
寄情翰墨,让薪火相传
因为热爱,纵然跨越时间的横流,也不会失去最初的本真。
在陈茂才书法工作室,每每谈起书法,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儒、释、道的经典章节、句子,他如数家珍。他说:“书法之美,贵以载道。唯有透过笔墨看精神、品韵味、悟本源才是追求书法的正途。书法艺术的厚重与不朽是因为它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学习、研究、揣摩和感悟,需要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融合和浸润。书法人应该求本溯源,‘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
六十多年如一日,他在书法道路上不懈躬行,方知书道难,真的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艺术不会在原地踏步,不进则退。书法也如此,只要还拿着笔写字,就要往前迈进。”这种终身寻找的艺术精神,源于陈茂才对书法本体抱有的敬畏之心。陈茂才始终认为,他所取得的大小成绩,无一不是靠的书法本体,而未来所要努力探寻的方向固然也应当在于此。
陈茂才常说,书家要有公益之心、感恩之心、回馈之心。2014年,年逾花甲的陈茂才,创办河北书画院。“传承经典、创新文化、弘扬正道、筑建文明”是他的办院宗旨,他鲜明地定格了书画与社会的特有载体模式。办院以来,先后组织大小活动百余场。2015年全国助残日,他组织200余位书画家义卖义拍,筹得160万元善款,全部捐给河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和赞誉。书画院还以建立书画教育基地、书画创作基地、书画教研培训基地等形式,广泛开展更普遍、覆盖面更广的公益活动。
2022年,陈茂才书法工作室被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命名为“城市人文公共空间”。陈茂才以高端的站位、宽阔的胸怀、独特精湛的书法艺术,团结和带领一大批书画艺术家,以弘扬文化自信为己任,坚持公益之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自工作室启动以来,陈茂才先后组织了“翰墨铸军魂”迎“八一”书法笔会、“迎庆盛会笔墨抒怀”雅集,应石家庄国泰街小学邀请现场指导该校书法教学等系列文化活动,为石家庄营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美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助力,切实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传出去,点亮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战略任务。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对我们来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陈茂才深有感触地说。
展望未来,“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担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勇攀书法艺术高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人民的艺术作品。”陈茂才如此坚持。
作者:石家庄城市经济职业学院 祖翠娟
来源:《思维与智慧·书教》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