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

杨戬看电影 2021-07-01 19:55:50

《1921》: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

从新文化运动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从黑屋子里开始觉醒,终究呐喊,不再彷徨,坚决反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现了傲然挺立在世界东方的宏伟目标。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最初的十三个代表(58个党员)到如今的9500万党员,最初的筚路蓝缕可以想见其艰辛困苦。

黄建新、郑大圣导演的《1921》,描写的便是他们梦想开始的时空。他们是那个时代睁眼看世界的青年人,他们是能够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先驱,他们是历史舞台上的自发自觉的革命者。此后奋斗的路上,其中尤为关键的时间,便是从一大召开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有人刚开始就牺牲了,有人生死与共,有人共襄盛举,当然也有人叛变,这些都是历史的当然。历史是由胜利者的书写,胜利者自然有其根本的原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陈独秀在广东忙着筹款办学校,李大钊在北京搞工人罢工事业,相约建党的两位大佬都没有亲自出席一大会议。在十三个代表里面,以及没有参加会议的陈独秀、李大钊和周恩来、蔡和森等人,他们出身各有不同。“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这个目标便是用马列主义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几乎穷举了一切国家体制的尝试,实践来看统统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有特别的国情,所有的私有制为主为前提为基础的社会制度,都不可能让中国变得更强大从历史的低谷中崛起。义和团的反抗、新文化运动的觉醒、共产党的成立,短短二十年间,中国人的反抗和革命就完成了两次迭代。新中国的未来,在于无产者联合起来,也就是工人农民当家做主。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难题。共产党便是无产者的政党,是革命的先锋队。《1921》就是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那些年轻人,从中国各地来到上海,他们有着青春和理想,急急切切的讨论着,他们眼神澄净,对于未来有着期盼和希冀。从红船到天安门,党经历了千辛万苦、踏遍坎坷。28年之后,最终登上天安门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但是在1921年,他们对于未来有着纯粹的梦想,毕竟这一时刻的他们,基本上都是青年知识分子。因此一大时的共产党,还有些知识分子俱乐部的味道。到二大时才有党章,党的最高、最低目标被提出。

一大时的他们,还远远不能想象未来道路的波折,他们总还是快乐的、好奇心强烈的青年人。年轻的毛泽东、王尽美等人,在上海大世界看西洋景,在十里洋场奔跑,甚至陈公博还是顺带蜜月旅行(或者说旅行附带开会)。两位共产国际代表一路上有谍战戏码,会议倒数第二天有密探上门,由此最后一次会议转到嘉兴南湖的画舫上举行。但是,革命的路非常难走,不是说在上海、嘉兴开了会,前途就一片光明。

寻路,寻路,有人向右走,有人向左走。毛泽东后来提出人民概念,将中共事业的核心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李大钊、毛泽东等人是人民的代表,由此可以说是人民英雄,人民和人民英雄密不可分,他们的成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意味着中国革命的力度、烈度、广度和高度。毛泽东是善于斗争的,从小就是,在于富农父亲的斗争中,他团结母亲和弟弟,在被父亲追打时,更是不可眼前亏,迅速的跑远。

从法租界跑到井冈山,从苏区长征到遵义,从延安一路逶迤到西柏坡,再到北京赶考,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自始至终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用“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钜。”描述中共一百年的奋斗历程,未来的一百年、一千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继续在路上。

1 阅读:35
杨戬看电影

杨戬看电影

与杨戬一起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