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稀植和密植,哪个更高产?别再争论,这才是科学答案

潮流看时尚 2025-02-06 02:05:01

在玉米种植中,一直有个“争论点”,就是玉米密植和稀植谁更高产?

一些当地是稀植的,认为稀植好;而另一部分地是密植的,也不肯输,认为密植更高产。

两方争论不休,到底是哪种植法实际上更高产呢?

稀植与密植的优缺点。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到底稀植和密植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稀植。

一般来说,比较适合稀植的玉米品种一般是高秆的品种。

玉米茎秆粗壮,往往抗病能力也更强,因此,稀植能够保证玉米间距均匀,对光照的需求满足程度更高,通风透光也好的程度很棒。

此时,玉米会生长的更加健壮,不容易倒伏。

二、密植。

密植总的来说就是亩穗数多,只要水肥跟的上,籽粒饱满,就能够提高亩产量。

那么影响玉米亩产量的因素主要有几个,首先是亩穗数,也就是亩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其次是地力水平、作物品种、水肥条件等。

密植和稀植其实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还要看一些其他条件。

比如说,如果施肥不到位,那么即使是密植,很多也会出现小穗子的现象,如果施肥能到位,那么一般来说亩穗数多,就能够提高产量。

而如果是稀植,相比密植来说,亩穗数少,但是每个玉米籽粒体积也较大,但是量少,所以还是相对单产较高。

从一定意义上说,稀植的原则还是遵循优质优先的做法,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相对密植更有优势。

但是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说,越来越多的新型玉米品种,通过技术的进步,在抗病性、抗旱性、耐密度性等方面越来越好。

因此,这也使得以前一些原本只适合稀植的作物,如今变得要通过不断试验,尝试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有可能试验后得出的一种新型的选取,在那片区域新的发展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并不止是在那一片;也可能扩展为部分区域或整个区域主流地位。

综上所述,其实没有哪种方式是绝对好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科学管理下的一种提高产量的方法。

播种时期和土质都是主导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如果播种太早,百里分开自然会导致周围营养不足造成小粒、瘪粒现象,所以播种时期需要控制好。

同样土质地理位置对作物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对于土壤要求比较多的是需要含有大量腐殖质,而不是流动性或者粘着性很强的土壤。

太流动会导致根系没有依附,不容易扎根,在干旱的时候根系很难进行水分吸收;而太黏着会导致根系发育受阻,不容易生长,因此这样的土壤是不适合玉米生长的。

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玉米生长,比如气候、播种深度、除草等,因此我们在采用什么样的选择时,可以试验性的去探索调整,以达到最佳选择。

随着农业的发展,科技也不断进步,农民能够用较少的劳动力实现大面积的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实施了相关计划,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攻关,实现了在科学管理下的一系列提高作物高产的方法。

让我们的粮食不再吃紧,而是实现富余充足,进而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如何在保证有足够粮食供应的同时,提高粮食价格质量,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发展,好的粮食自然能够换来更高的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怎样更好实现高产?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更高产呢?

首先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的品种,而适合我们的品种就是当地能够高产且达到适合当地的各种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条件等要求的品种,这样不仅能确保不错的产量,还能够最好的保证粮食品质。

然后我们就要想到前面说到的一些影响种植进程以及植物生长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肥条件等,本地化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不同区域土壤情况不同,而只要我们遵循当地最好的发展经验,实现最大化优化,就一定能够在把握关键时获得突破性成果。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播种时间,这个我们不能过早过晚,不然都会影响生产进度以及植物生长。

着重注意空气流通通透性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植物生长,还会产生一些灾害性后果,比如说黑穗病、茎腐病等,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因此良好的通风透光性是很重要的,同时合适的株距行距也能带来更好的生长效果,增加亩穗数也很重要,同样适当低洼地区也会对水分保持起到很大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排灌系统以及垄作等手段实现这些要求。

当水分充足且经过合理开沟排水防渍后,其效果会很好,最后还有除草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人工以及机械化解决,还可以采用化学药剂来防除杂草。

0 阅读:16
潮流看时尚

潮流看时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