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钟情圆明园,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

寒梦爱历史 2024-05-23 11:09:25

康熙帝亲自为圆明园提笔命名。为何取此名?圆明园的首位主人雍正帝曾解释道:“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指个人品德圆满,超越常人;“明”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谓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那么,清朝的皇帝们在圆明园中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祖孙三代的牡丹之约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五次踏入圆明园。首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十一月十一日,那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园。康熙帝最后一次入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这次,69 岁的康熙帝、45 岁的雍正帝和 12 岁的乾隆帝,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聚,这也是有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如今看来,这次聚会似是雍正帝精心策划。康熙帝钟爱牡丹花,雍正帝便在圆明园专建牡丹台,邀父皇前来观赏。正当康熙帝赏兴正浓时,他在花丛中见到了自己的孙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帝子孙众多

康熙帝有 35 个儿子和 50 多个孙子。然而,多数孙子都未曾见过康熙帝,乾隆帝长这么大也是首次得见。传闻康熙帝对乾隆帝的机敏聪慧甚是喜爱,还当面夸赞乾隆帝的母亲是“有福之人”。此后,康熙帝破例将弘历接至身边抚养,先是住在畅春园,后又带去避暑山庄,前后近半年,直至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逝。一直有历史传闻称,正因康熙帝看中了弘历,才最终将大清江山托付给了雍正帝。乾隆帝即位后,特意在牡丹台题写匾额“纪恩堂”,一来表示对祖父的感恩之情,二来也暗示自己正是在此发迹。

圆明园优于紫禁城

作为皇家园林的圆明园,没有紫禁城的高墙封闭、夏季燥热和格状建筑的单调。因此,圆明园成为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这五朝皇帝的长期居住之地,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帝逃往热河,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正如乾隆帝诗中所云:“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

皇帝通常在正月元宵节前从紫禁城迁往圆明园,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等家眷也一同搬入。入冬后,皇帝一家再从圆明园搬回皇宫。这种每年两次的大规模迁居,被称为“大搬家”。雍正帝即位后,依礼制在宫内为父守孝 27 个月,于雍正三年(1725 年)八月,首次以皇帝身份正式入驻圆明园。此后,他每年都长时间居住在圆明园,最少 185 天,最多 247 天,直到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驾崩于此。在这 11 年里,雍正帝去圆明园 47 次,居住 2314 天,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度过。

圆明园的布局与紫禁城相似,也有前朝后寝。圆明园内的寝宫主要集中在九州清晏景区,位于皇帝处理朝政的正大光明殿正北。寝宫所在的岛屿被湖水环绕,左右有四座横跨溪流的小桥。九州清晏殿是皇帝的主要寝宫,相当于紫禁城的养心殿。从雍正初年开始,殿内设有火炕取暖的卧室,分别称为东、西暖阁。文献记载,乾隆时期,圆明园内皇帝后妃的寝宫总共要安置 324 个取暖火炉。道光时,在九州清晏殿的西头增建了 3 间套殿。咸丰帝喜欢住这个套殿。咸丰十一年(1861 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时,留下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要求谕旨加盖此两章方能生效。慈禧太后掌控了同道堂印章。后来,她发动政变,垂帘听政。

皇帝住在圆明园时,皇子们也会来此读书。在清朝,皇子被称为阿哥,他们的书房称为“上书房”。圆明园的上书房位于前朝区东侧福园门内的洞天深处,与如意馆一墙之隔,由两个相连的小岛组成,悬挂着雍正帝亲笔书写的“斯文在兹”等四块匾额。阿哥 6 岁入学,师傅由皇帝钦点。上课时间是早上 5 点到下午 2 点半,放学后进行军事训练。练武的场所叫山高水长。根据档案记载,皇子一年仅放假 5 天,分别是大年初一、端午、中秋、皇帝万寿节和自己的生日。

0 阅读:13

寒梦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