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80年代是什么样子?杭州丝织厂工人的“幸福”生活只是特例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5-02-18 10:13:50

网上贴几张照片,晒了1985年杭州丝织厂工人的“幸福”生活。“幸福”这个概念通常很模糊,小时候吃个奶油雪糕(0.2元)就很幸福,坐着父亲单位的大卡车去了一趟北京感觉幸福无比。

但幸福落到柴米油盐处,真的幸福吗?

至于一个人挣40元人民币养活一家五口,也就是说人均8元人民币,活得还很滋润?这就是胡说八道了。我是八十年代过来的人,咱来讲一讲80年代的生活。

当时工人的普遍工资在30-40元左右,按照地区等级不同,工资有些差别,总体上说,上海比较高,山东比较低。山东烟台这种典型的三线城市,工人(二级工)工资在32—35之间,国营大厂好点,集体所有制小厂不光工资低,还不包公费医疗,年轻男工找对象都很困难的!年轻人结婚前单身还能凑付,结婚后成家有了孩子,再生了俩,两个青年工人的工资加起来70元人民币,养活四口人,这日子就很痛苦了。

大学生那时享受人民助学金,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教育部每个月按照各校学生的数目发放75%的全额助学金。我当年是在山东上的大学,全额助学金是18元人民币,75%就意味着25%的人没有助学金。入学时根据学生家庭收入给予评定:农村同学基本都有,城市同学家庭人均25元以上的一分钱没有。我家超出了这个数,所以我读四年大学没领到过一分钱的“助学金”。

学校里18元人民币能干什么呢?

食堂吃饭大约每月是12元,剩下的6元用来买牙膏牙刷学习用具书本等等,跟当兵的津贴差不多。吃饭每月12元其实根本不够(除非你天天啃窝头吃咸菜),家里每月给我寄35元。一个沾点肉星的菜就是0.2元,西红柿炒鸡蛋也是0.2元,便宜的也有:熬白菜,熬萝卜,水煮茄子,这些都是0.1元。带肉的菜不好买,要提前去食堂排队,去晚了就只剩下绿色食品了,以至于我现在看见这些就本能地产生呕吐的反应。

研究生以后要好一些,至少助学金发放是100%,人人有份,毕竟是“国家的栋梁”嘛。记得上海是每月每人50元,别的地区相应减少。上海也是怪,挣钱多不说,吃饭还特便宜。记得当时一个大肉元(狮子头)仅仅7分钱,加个菜底3分,这菜放到济南至少0.2元,关键是四年大学咱也从没见过这种大肉丸子之类的东西!那时几个要好的哥们星期天总是要聚一聚,上海同学门槛精,找到了福州路一家饭店,好吃不贵,因此那里就成了我们的宝藏店。

研究生所谓的富裕,第一是因为单身没有牵挂,第二也就是体现在吃饭上的富裕,干点别的就没戏了。记得我当年申请美国大学读研,申请费让我目瞪口呆,幸亏一个美国外教伸出了友谊之手,替我说情减免了几个学校的申请费,否则,我就得倾家荡产了,出国连身西装也置办不起了。

改革开放后,上层有两句经典的话:

1)跟着美国走的都富裕了;

2)再折腾下去中国就被开除球(地球)籍了。

那时的我们真是穷,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幸亏抱着美国的粗大腿抱了30年,国人虽然还是穷,但比以前好多了,有些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怀念以前那一穷二白的时代,真是应了那句话:笨蛋处处有,骗子不够用

0 阅读:9
红晓岩谈古论今

红晓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