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与水浒传中的有何不同?招安?鸟尽弓藏?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8-12 18:44:35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部《水浒全传》塑造了一百零八位鲜活饱满的绿林英豪。宋江接受招安平方腊受猜忌,哥几个死的死,逃的逃,归隐的归隐,又掬走了我们多少眼泪。

因有《水浒传》的渲染,水泊梁山替天行道几乎家喻户晓,但我们熟知的却并非真实的历史——

一、起义首领并非一百零八人

《宋史》明确记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

另据宋民间笔记《大宋宣和遗事》介绍,这三十六人为:宋江、吴加亮、晁盖、关必胜、林冲、李逵、李进义、杨志、史进、公孙胜、燕青、鲁智深、武松、呼延绰、索超、石秀、秦明、阮小七、阮小五、阮进、柴进、徐宁、李应、刘唐、董平、张顺、雷横、朱同、戴宗、王雄、孙立、花荣、张青、李海、穆横、张岑、杜千。

其中,演义中的吴用应为吴加亮,卢俊义应为李进义,关胜应为关必胜,杨雄应为王雄,呼延灼应为呼延绰,杜迁应为杜千。他们大多是三十六天罡星的人物,而七十二地煞,应是完全虚构的文学形象。

至于他们中的很多位出身宋朝官吏,大概率也是子虚乌有。

二、起义规模

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宋江的水泊梁山最盛时应有十余万人马(招安时,燕青曾对宿太尉说“梁山十万人皆感大恩”,辽国欧阳侍郎劝宋江时也说“将军拥兵十万”),是能够独抗方腊的存在。

但实际上,方腊起义的规模远较宋江为大,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在漆园誓师后的数日之内,起义军就从千余人发展到十万之众。并且不到三个月,起义军就分路出击,控制了睦州、歙州、杭州等六州五十二县,逼得宋徽宗不得已下罪己诏,撤销造作局,废除花石纲,宣布免起义区三年田赋,以收拾人心。

《宋史》记载,童贯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残杀的义军将士和平民就不下二百万,杭州失守后,方腊率余部死守帮源洞,还有二十余万众。

另外,方腊起义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有自己的执政纲领。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署官命将,并提出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口号。

而宋江虽然“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州县大震,吏多避匿”,但毕竟属于流寇,规模有限(粗略估计最盛时应有近十万之数),与建立了自己政权的方腊远不能相比。

但要说他是撮而小盗也不尽然。我们从宋江起义的过程就能看出一二: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率众攻打河朔,转战青州、齐州至濮州间,攻陷十余州县,十二月,徽宗下诏招抚,但宋江并未接受,并于次年南下京东路,转战青、济、郓、濮诸州。宣和二年,方腊于青溪起义,宋亳州知州侯蒙上书,再次请求招抚宋江,并让其讨伐方腊。徽宗赞成,并派侯蒙担任东平府知府,但后者未到任就病逝了,招抚一事也就此不了了之。

随后宋江南下,沂州知州蒋圆假意同意借道,实则率兵袭击,起义军遭受了一定损失。宣和三年初,宋江向山东、江苏交界转移,宋廷派军追击,起义军只能南下淮南路,后又北上,在沐阳被县尉王师心攻击。

二月,起义军转战至海州时,夺取了官军巨舰十数艘,知州张叔夜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敢死队,设好埋伏,并诱使宋江上岸厮杀,宋江中计,只留少部分人守船,其余登陆与官兵决战,张叔夜使人乘机“举火焚其舟”,宋江副手被俘,宋江被迫向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东都事略·张叔夜传》

宋江能够引起徽宗的重视,屡次兴招安之举,可见宋江起义的影响力并不小。宋史也将其列入政和、宣和年间两支规模最大的民众起义,北方以宋江为首,南方以方腊独大。

但从后期,宋江起义军接连被县尉、知州千余人袭击,也可知其比之数十万人的方腊起义军还是远远不如的。

三、根据地是否为水泊梁山?

据《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料中的零星记录,宋江起义的的活动地区相当广泛,北到京东河北,南到两淮的楚州、海州、淮阳。

宋江属于典型的流寇作战,根本没有一块像样的根据地。

至于为何与水泊梁山扯上关系,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梁山泊一向是“盗贼”的巢穴。元佑元年(1086年)前后,有个叫黄麻胡的在这里闹事。蒲宗孟出知郓州,禁止当地人出入水泊,绝其粮食以迫使这些啸聚者散伙。崇宁以后,这里又成渔者盗窟。

《夷坚志·蔡侍郎》中说,蔡居厚知郓州时,有“梁山泊贼”五百人投降,都被他杀了。

蔡居厚是政和八年(1118年)由郓州卸任的,杀降还早于这年,有人认为他杀的就是宋江等人,但根据明显不足,因为宋江受招安是在其后的宣和三年(1121)。

当时有史料称宋江为“淮南盗”,也证明他们没有以梁山泊为“大本营”。但从宋江军队在海州夺取官军战舰进行水战来看,他们完全可能在梁山泊活动过,这在地方志和口传史料里也留有痕迹。

但要说他如《水浒传》中描写的以八百里水泊作为根据地则完全说不上。

四、是否受招安打方腊?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靖康元年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在其《忠愍集》中就有诗曰:“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留下了宋江受招安的铁证。至于宋江参与镇压方腊,《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和《皇宋十朝纲要》等权威史料都有确凿记载,也是无可否认的。

另外,熟读史书的伟人也在在评《水浒》时说“宋江投降,就去打方腊了。”

但要说宋江在镇压方腊过程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却是明显没有,至少不像水浒传中描写的那般以宋江的起义军为主。

宋徽宗在下罪己诏的同时,就命童贯急调西北十五万健卒赴浙。宣和三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兵六万进攻秀州,守军固守,童贯手下大将王禀率大军赶到,成两面夹击之势,起义军大败,退守杭州。次月,杭州也告失守,方腊只得率余部二十余万死守青溪帮源洞。四月,韩世忠与地主武装联手攻破帮源洞,方腊也被韩世忠俘获。

镇压方腊的统帅是童贯,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王禀和韩世忠,宋江及其三十六人根本只字未提,如果他是主力,即便宋朝官方史料限于他最后的结局刻意隐瞒其战功,也不至于没有一点记载,要知道宋史可是元朝修的。

五、宋江的结局

由于宋江起义在史料记载中较为简略,仅在《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和《东都事略》等书中有零星记录,因而在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其结局也未有定论,直到1939年出土的一方墓志铭才解开了事实的真相。

1939年在陕西府谷县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记载,折可存在参与平定方腊起义后,曾奉徽宗“御笔”抓捕宋江。

墓志铭描述折可存“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再结合宋江受招安时的情况,大致可推算出宋江起义的大概:

政和末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河朔起义,并横行一时,甚至引起了宋徽宗的重视。宣和三年,宋江率军转战至海州时,误中张叔夜设下的埋伏,副帅被俘,无复斗志,便接受招降。当年六月,随童贯南下镇压方腊。

宋江投降并非出于本意,而是被迫或为了保存实力,待时机成熟后(方腊与官军两败俱伤),亦或为了避免兔死狗烹,又重新举起了义旗,但很快失败,宣和四年(1122年),二次起义的宋江被折可存镇压下去,他本人也惨遭杀害。

关于这次起义,宋元之际已有《宣和遗事》加以描写,虽不无历史的影子,但毕竟小说家言,不能完全征信。至于《水浒传》,更是艺术虚构,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

0 阅读:44
时间如白马过隙

时间如白马过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