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灭郑,楚灭越,赵灭中山,秦灭蜀都没事,为何齐灭宋却被围殴?

有范又有料本人 2025-02-07 13:52:13

战国,大争之世,兼并战争是主流。

大国吞并中等国家,已是常态。

战国之初,韩灭郑;战国中期,秦灭蜀,楚灭越;战国后期,赵灭中山,楚灭鲁,都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这些大国吞并中等国家,都没有引起其他大国的强烈反应。

而齐灭宋,却很快招致了五个大国的集体围殴。

为什么会如此呢?

别人为什么没事?

咱们先说说,其他那些大国吞并小国的情况为什么会“没事”。

1、韩灭郑。

郑国的地理位置、富庶程度、政治地位,与宋国很相似。

咱们知道,春秋晋楚争霸,主要就是在宋和郑争来争去。

战国之初,郑国与韩魏楚三国相邻,三大国皆觊觎郑国。

三大国中,当时魏楚强大,韩国弱小。而且,即便韩国吞并了郑国,也是大国中的“小弟弟”。

当时,魏国是霸主,韩国是魏国的盟友(小弟),楚国是其霸业的主要挑战者之一。

所以,对楚国来说,韩国吞并郑国,总比魏国吞并郑国要好,自己还要应付魏国,没空来管。

对魏国来说,同样,让韩国吞掉郑国总比让楚国吞并郑国好,何况,当时三晋联合出战,魏国得利最大,韩赵得利很小,只要韩国继续做自己的盟友,联合对付楚齐,默许韩国吞并郑国,也算是:“慷他人之慨”,算是顺手送个人情。

而只要魏楚没有意见,其他诸侯也就只有一边待着去。

2、秦灭蜀。

秦灭蜀,开拓大片疆土,增加人力资源,加强了经济实力,更是获得了迂回楚国侧翼的有利态势,其意义是非凡的。

但是,蜀地偏于西南,当时远离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当时,大家都不太看得上那里。

在秦决定伐蜀之前,在魏国长大的张仪就认为搞下巴蜀有什么意思,应当尽快进取韩国,控制周、韩。

既然张仪这种“认知高”的六国人都是这种认识,那其他人就更是如此了。巴蜀,你爱拿就拿去把!

何况,就地缘而言,秦取蜀,对除楚国之外的列国皆没有直接影响。

而当时的天下形势,秦齐楚三大国势均力敌,其余四国并没有非要倒向谁。所以,对列国来说,这是秦楚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争雄的事情,和大家没有关系。

3、楚灭越。

越国,鼎盛时曾是霸主,即使到了战国时期,其疆域也仅次于楚,算是一个大国。

但是,与巴蜀类似,越国所在的区域,也远离经济、政治中心,影响力不大。

而就地缘而言,楚吞并越国,对齐国以外的各国都没有什么影响,大家也都懒得管。

而齐国也看不上越国的地方,当时正一心要取更富庶的宋,所以,也没有过激反应。

就天下形势而言,楚灭越时,已经连续被秦、齐暴击,国力已经衰落了。

所以,对天下诸侯来说,如何抗击秦齐才是头等大事,楚国扩张一下,不是什么坏事。

4、赵灭中山。

赵地中山,拓地千里,实力大增,一跃为三晋之首。

中山国距离中原比较近,其影响力大于巴蜀、越地,赵并中山,不能说对列国没有触动。

不过,此时的天下形势,是秦齐争雄。

赵国并中山,强大起来,但仍然弱于秦齐。

对魏、韩来说,强大起来的赵国,虽然会欺负一下自己,但在秦国讨伐时又多了赵国这个帮手,是好事。

对楚国来说,赵国稍强,分散秦国对其的压力,更利于获得喘息之机。

燕国呢?这时候只有一个念头:报仇!找机会干齐国!

何况,燕能复国,赵国是出了大力的。中山与燕齐赵三国相邻,燕国自己吃不下,让赵吃了总比让齐吃了好!

而对齐国来说,这时候拿下宋国比什么都香,何况,此时的赵国,已经是其友好国家。

而对秦国来说,先把齐国这个最大竞争对手干翻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赵灭中山,风平浪静。

5、楚灭鲁。

至于战国末年楚灭鲁,就似乎最不必多谈了。

此时,是前255年。长平之战、邯郸之战都结束了。

因为长平之战已经结束,此时天下唯秦一家独大。

虽然六国之间还是互相争战,但还不至于联合起来打楚国。

同样,因为邯郸之战已经结束,此时的秦国进入了低谷期,休养生息,暂时没有大举东出的力量。

所以,楚灭鲁,没有谁有心思来管。

看了别人为什么“没事”,咱们再来看看齐国为什么会有事吧!

让人畏惧的齐国

在灭宋之前,楚国已经被干趴下了。

此时的天下,秦齐两强,一东一西,一度同时称帝,凌驾于诸侯之上。

天下诸侯,西惧秦,东畏齐,对他们来说,秦齐都是巨大威胁。

原本,齐国在外交中是占有优势的。

当时,诸侯已经有过2次合纵伐秦,却没有过联合对齐的作战。

其中原因,除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外,主要是因为:秦国比齐国的扩张性更强,更“过分”。

很长时间内,比起连续从魏、韩、楚夺地的秦,齐国还是比较“斯文”的。

不过,尽管如此,秦齐两强皆是其他诸侯的强大威胁,这是事实,这是由齐国的强大实力所决定的!

一旦齐国“过分”了,就会引起列国的联合强烈反应!

“过分”的齐国,使诸侯对齐的畏惧超过了对秦的畏惧

从齐宣王后期开始,齐国越来越过分了。

1、一度灭燕。

前314年,齐国利用燕国内乱,趁机攻燕,一举兼并了燕地!

尽管最后因为齐国在燕地暴行引起激烈反抗以及列国的干涉,齐国最终退出了燕国,但是,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事情!

秦国讨伐韩、魏,也只是“蚕食”,一次吃下一块。

而你齐国居然能够一举而灭一大国!

其威慑力,更加令人畏惧了!

当时,赵楚魏三国联合干涉,做出伐齐救燕的架势,这也是自战国初期三晋联合伐齐国之后,齐国第一次陷入被“围殴”的境地。

2、“远攻近交”,压制秦楚。

前303年,孟尝君为齐相,采取“远攻近交”的策略。

其主要内容是:与魏韩结盟,一起打击秦、楚。

前301年,齐韩魏联合,在垂沙之战大破楚国,宛、叶以北土地尽为韩、魏所占。

前296年,齐韩魏又联合攻秦,突破函谷关,直接威胁咸阳!

最后,秦国割齐城给齐国,归还封陵为魏国,归还武遂给韩国。

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战国策.燕二》

由此,齐国压制了秦、楚!

战国中期,已经没有霸主这个说法了。否则,齐国可说是霸业已成!

3、得罪天下所有诸侯。

在“远攻近交”中,齐国得到虚名,韩魏的实利更多,韩魏跟齐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但是,一转眼,齐国自己“甩”掉了韩魏。

驱逐孟尝君后,齐国改变外交方针,转而与秦国联合,并称二帝。

如此,韩、魏被齐国甩了,连续被白起暴打,损失惨重!

韩,魏,当然恨直接暴揍自己的秦,但同样憎恨突然抛弃自己的齐国!

而秦齐联合期间,还曾产生过瓜分赵国的想法,被赵国外交化解。

如此,齐国“多变”的外交策略,使自己成了天下公敌!

燕国,与齐有灭国之恨。何况,齐军在燕暴虐,燕人视之为血仇!

赵国,险些被秦齐瓜分,差点也遭到亡国之危。

韩国、魏国,本是盟友,却遭到齐国的单反面背叛,对其恨之入骨。

秦国,自然不必多说。此时齐国是唯一实力与秦国相当者。齐国被打击下去,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至于楚国,也是受到齐国打击的。只不过,楚国受到秦国的打击更大,对秦国更为憎恶而已。

如此,齐国,成功地使自己成为比秦国更令天下诸侯畏惧的大国,渐渐成为“公敌”。

只不过,当时,秦国也比较过分,所以,诸侯尚不至于倒向秦国,联合对齐。

不一样的宋国

而齐国吞并宋国,则使齐彻底打破平衡,突破了诸侯们心理“底线”。

1、任何得之者都可以实力倍增。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史记.宋微子世家》

当时的宋国,只是一个中等诸侯。

但是,即便到了最后一任君王时,他仍然可以击败齐、楚、魏这样的大国!

由此可见,谁能兼并宋国,以之为资,则其实力增长将是爆发式的!

2、富庶之宋,膏腴之地。

很多朋友有一个误解:战国,耕战是主业,农耕就是经济的主要部分。

实际上,足兵足食自然是基础,但是,诸侯争战,需要的物资种类是繁多的,许多必要物资仍然需要互通有无,彼此流转,也就是需要商业来流通!

宋国是当时天下商业中心。

商丘、陶丘、彭城,皆为当时的商业都会!

尤其是陶丘,“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是天下财富聚集之地。

如果说巴蜀等地,是有经济潜力,那么,宋国就直接满是白花花的银子!

得之者,财力绝伦,富甲天下。

所以,不独诸侯国对之垂涎三尺,天下的权贵人物,也都企图能分一杯!

3、巨大地缘价值!

夫有宋则卫之阳地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矣;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战国策.齐策》

谁控制了宋地,就可以直接威胁楚赵魏的精华地区!

我们打过即时战略游戏的都知道,中间一块富庶之地保持独立,那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如果边上哪个势力控制了这个地方,那么,就能想打谁就打谁!

齐取宋,一旦“消化”了宋,其实力就凌驾于天下诸侯之上,甚至甩开了秦国,成为天下最强者,没有之一!

因此,齐灭宋,彻底打破了天下平衡!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不抓紧时间一起来和你干,难道等着被你干掉?

齐国取宋的“姿势”,为天下所共愤

同时,齐国灭宋的“姿势”,是把天下诸侯当猴耍,引起了天下诸侯的公愤!

1、齐国先是“约攻秦去帝”。自己不称帝了,合纵五国一起攻秦!

于是,韩魏赵燕纷纷响应,大家一起攻秦。

然后···趁着大家搞起来,齐国自己这个合纵之首居然回头攻宋!

这次攻宋,迫使宋割让了淮北之地。

2、出卖魏国,以安抚秦国,再次攻宋。

齐攻宋开始,大家就都知道齐国合纵是搞什么名堂了。

同时,秦国这时候开始外交战,取消帝号,归还了很多地方给魏、赵,以缓和与各国关系。

此时,齐国担心齐国与赵魏和解,干涉自己灭宋,遂开始抢先与秦国谈判。

最后,秦齐达成一致:秦国拿下魏国安邑,你齐国不要管;你齐国灭宋,我也不管!

如此,秦齐达成一致,出卖了魏国利益,继续攻宋!

3、忽悠当权者。

为了稳住赵魏等国,齐国又承诺:灭宋后,以陶邑给赵相李兑,以平陵给魏相孟尝君。

实际上···这些都是忽悠,一旦得手,是不会交出来的!

最后,齐顺利灭宋。

但是,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看起来精妙,但把天下诸侯当猴耍,这不是找抽吗?

燕昭王、苏秦的谋划,使齐成为公敌

前面说的这么多事情,实际上多为燕昭王、苏秦的暗中谋划。

当初,齐破燕,在燕多行暴虐,与燕国有血海深仇。

燕昭王即位后,锐意复仇,招贤纳士。

苏秦自邯郸来,决心“以弱燕破强齐”。

苏秦认为,以燕独立攻齐,即便五个燕国也干不成。

所以,除了燕国自己修内政,富国强兵,关键还需要伐交。

由此,苏秦提出方略。

1、屈身事齐,以宠子或亲弟到齐为人质,麻痹齐国;

2、鼓励齐国伐宋,以激化齐与诸侯的矛盾;

3、派出使者到各国活动,策动各国的反齐派。

4、苏秦自己去齐国,获取齐国信任,暗中把齐国往沟里带。

误齐、弊齐,而后联合伐齐!

所以,破坏秦、齐联合,劝齐王先发动合纵,然后趁机攻宋的,皆是苏秦的操作!

而在齐国开始攻宋之初,燕昭王也假意派兵协助齐国。甚至在燕将被齐王所杀后,还亲自身披缟素去谢罪,表示效忠、臣服,以鼓励齐继续攻宋!

此后,齐王每感到诸侯反感有犹豫时,也都是苏秦极力主张齐王坚定灭宋决心!

同时,苏秦为了进一步激化各国当权者与齐的矛盾,又承诺灭宋后,以陶邑给赵相李兑,以平陵给魏相孟尝君,这种忽悠也是苏秦干的!

可以说,齐国的昏招,背后多是燕昭王、苏秦的妙手!

秦国的见机而行,促成联合攻齐

而最后促成围殴齐国,还得是强秦。

齐国最后是与强秦达成协议才灭宋的,如果秦齐联合,列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诸侯皆仇视齐国,秦国怎么可能放过这样的天赐良机呢?

你齐国动不动发动合纵来搞我,我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搞你!

前面提到,秦国已经归还了韩魏赵不少土地,因此,秦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得到了缓解。

毕竟,格局要大,只要干翻了齐国,天下再没有对手,将来这些土地不还得拿回来?

齐灭宋的第二年,秦楚相会于宛,秦赵相会于中阳,皆为针对齐国。

随即,秦国率先动手,攻齐河东,夺九城。

随即,秦又先后与魏、韩相会。

最后,屈身事齐的燕昭王,见大事已成,终于“加盟”,与赵会盟。

如此,五国联合伐齐之事已成!

齐国,麻烦了!

灭宋之前,齐国已经是“超巨”,是其对诸侯们造成的威胁,不在秦之下。

宋国,当时虽是中等诸侯,但却是能和齐楚魏这种大国掰手腕的,富庶繁荣,经济发达且地缘价值极大。

齐国要吞并宋国,不但实力会进一步凌驾于诸侯之上,而且,在地缘上也能对各国构成巨大威胁!

如此,齐并宋,自然要遭到诸侯们的强烈反应!

议者多聚焦于苏秦的谋划,以及五国攻齐带来的灾难性影响,认为齐灭宋是蠢招!

其实,大国要发展,进行兼并,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以当时的齐国而言,不去大举攻宋,攻哪里又能获得大的发展呢?攻魏燕,难道就不会引起围殴吗?

大国要对重要地区进行大规模兼并战争,打破平衡,遭到围殴是在所难免的。

西边的秦国,不都被围殴过很多次了吗?

所以,齐国的关键问题,不是灭了宋国遭到围殴,而是最终没有扛住围殴。

积极进取,是好事,无可厚非。

只是,不能急躁,不能短视,要确保自己有扛得住最差局面的能力,否则,短视急躁的进取,自取其祸!

0 阅读:13
有范又有料本人

有范又有料本人

有范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