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被列入台湾大学教材里的五位著名共产党将领都是谁,你知道吗

白夜清欢 2023-09-15 15:00:10

1947年12月,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率领大军挺入大别山,与不停“围剿”的敌人“玩”捉迷藏“游戏”的刘伯承早早起身,走出北面店暂居的房屋,去到附近村庄转悠,想要更清楚了解一下它的真实面目。

不知走了多久,一位拾粪的老者进入刘伯承的视野,刘伯承急忙出声,呼唤老者:“老大爷,老大爷慢些走,您起得可真早啊,是附近村庄的居民吗?村上也有队伍入住吗?”

老者不敢直视军人,只是垂眸如实回道:“我住在隔壁村,我们村也来了队伍,他们在村里修筑工事,但我们村没有太多树木,他们便把我们的枣树砍到,还说木材不够,没有办法,我只得出来找找看,能不能再带点儿什么木料给他们使用。”

老者的寥寥数语让刘伯承心中瞬间一紧,当即暗自戒备起来。

因为,中共的军队绝对不会砍老百姓的树木,更不可能在老百姓居住的村庄修筑工事,老者这是在悄悄告诉他,他们村住入敌军了啊!

不过,刘伯承面上并无变化,如常对老者说了一句:“那行,大爷您继续忙,我再去前面瞧瞧。”

话罢,便目送老者的身影远去,转身即迅速召来一个参谋,叫他偷偷到老者的村庄打探打探情况。

两三分钟后,一阵枪声在远处响起,刘伯承见参谋仍未回转,便更加确认自己的猜测。

他急忙赶回司令部,简单说清情况后,就让警卫员去通知中原局转移,他自己则亲自负责村内野直机关的转移工作。

由于刘伯承及时发现敌军的状况,故转移工作特别顺利,我军没有受到一丁点儿损失。

等到他们全部抵达安全地界后,蒋介石才知晓这件事。

老蒋相当暴怒,犹如疯子一般,把手下叫到跟前,大骂他们一顿:“蠢货!你们一帮蠢货!我给你们专门安上四五十只现代化电眼睛,结果你们呢!还是斗不过刘伯承一只眼睛!简直可恶!可恨!”

可以说,刘伯承以他的敏锐与谨慎在蒋介石和国民党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哪怕时隔多年,也依然是国民党及台湾方面心中最值得讲述与分析的中共将领之一。

台湾民众在他们所编写的教材《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范》中专门录入刘伯承的事迹,将其称作“红旗军神”,对他予以极大褒奖。

除此外,还有四位中共将领,亦像刘伯承一样,在这本书中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名字与故事。

01,当之无愧“红军之父”:他是真正的中国总司令,是中国人的朱德元帅

第一位是中国人民一致崇拜敬佩的,台湾民众称之为“红军之父”的朱德元帅。他生于四川一户农家,从小家境贫寒,早早参与农业劳动,也因此亲眼目睹了旧社会的种种不公。

所幸,朱德的父母不像某些底层人一样,觉得学习无用,反而竭力把朱德送入私塾,希望儿子可以更有长进。

朱德不曾辜负父母的期望,他是私塾里年纪较小的孩子,常常因为少爷们不肯好好读书,而受到老师狠厉的责罚,但朱德没有憎恶学习,而是愈加勤奋刻苦,自强不息。

19岁那年,在先生的鼓励下,朱德参加了县城科举考试,名列第20名;转年秋天,由于清政府推行“新学”,故而考中府试的朱德进入新式学堂读书,有了接触新文化的机会,并受到老师同学的影响,慢慢培养出救国救民的思想。

1909年,朱德放弃教师职务,孤身前往四川,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前往昆明报考陆军讲武堂。

那一年,正值壮年的他,挥笔写下心之所向: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自此后,朱德开始属于他的,漫长的戎马一生。

他在蔡锷手下当连长,率领部队立下功绩,很快晋升营长、团长。

随后,朱德亲自带着部队赶回四川,支援四川的军民,并重返云南边境,执行剿匪的任务。

他用赫赫战功让自己的名字渐渐闪耀于华夏的历史天空,一步一步获取上级认可,得到少将军衔。

孙炳文的到来,令朱德慢慢意识到“以往革命未曾成功”或许是出于“某个根本性问题”,他于1922年脱离滇军,被迫流亡上海,见到了所有革命人士心目中的“偶像”——孙中山先生。

孙先生目光温和地注视着朱德与他的同伴金汉鼎,说:“我可以支付你们10万大洋为军饷,支持你们回到滇军,利用你们的名气,重振滇军,再进攻广东,攻打陈炯明……”

金汉鼎被先生的话语触动,神色变得激动;朱德则沉默思考片刻,犹豫着告诉先生:“我想去欧洲,我听说欧洲的社会主义十分强大……”

他的话,令孙先生颇感意外,又十分赞赏。

几天后,朱德在上海某个民居内见到中共负责人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的申请。

陈独秀明显迟疑于朱德的过去履历,反复斟酌后,予以他一个冷淡的答复:“像你这样的人,需要长时间学习与真诚申请……”

陈独秀的隐晦戒备重重打击了朱德,但朱德没有放弃内心理想。

他登上驶向法国的邮轮,在柏林找到了中共旅欧组织的负责人周恩来。

许多年后,朱德依然清楚记得,当他与周恩来第一次对视时,周恩来眼中那抹和他极其相似的光芒。

他们在那一天初见,也在那一天走到同一信仰的同一起跑线上,为中国革命并肩奔跑数十年,直到双双走至他们共同的生命终点。

那是属于朱德和周恩来的奇妙缘分,也是属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浪漫。

之后的日子,朱德在德国接触到更多知识,也一点点找到他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某种默契联系,他为战争而生,拿下许多举世瞩目的战功,亦在战争中领悟和平的真谛,更加珍惜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离开战争的领域,往农村、往车间、往连队走得越来越频繁。或许正如外国记者斯诺所言,朱德即是中国革命最坚定的那双腿,他承载着中枢发出的各种指令,支撑着革命的躯体,不断实现与延伸着时代的意志,把中国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红军之父”,是真正的中国总司令,是中国人的朱德元帅。

02,实至名归“儒将”与“巨匠”:他素有儒雅之名,留下许多趣事

第二位和第三位是陈毅与罗荣桓。

前者在台湾民众心中乃“儒将”的典型代表。

陈毅同样出生在乡村,有着一段艰苦的青年岁月。

而他的儒雅趣事,则部分发生于他率领红四军入闽期间。

某天,陈毅亲自带领300余人到新桥,发动群众,筹集军款。

可让陈毅未曾料到的是,当地民众受到大量反动势力的影响,对红军非常戒备,听到红军来了,全部紧闭房门,不敢同红军接触。

陈毅哭笑不得,一边命令大队人马驻扎在附近林子里休整,一边派出宣传队,叫他们去村里做宣传,把打倒土豪等标语写至农村墙上。

傍晚,红军战士垒灶做饭,升起阵阵炊烟。

村民们见红军一整天都没有去骚扰他们,心情慢慢安定下来。

但他们在思想上仍有顾虑,觉得红军的那些标语会不会只是口头说说,根本不会实现。

陈毅知道群众所想,亲自召集群众,耐心为他们解释:“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我们的任务即是解救穷人于火海,老乡们若是还不信,明天可带着粮食袋子来参加群众大会,分土豪的谷子!”

次日,群众大会如期拉开序幕。

陈毅又一次登上主席台,向群众陈述帝国主义等罪行,指出如果想翻身做主人,就要加入红军干革命!

他表示:“红军乃老百姓的兵,长官不打士兵,且和士兵领相同的军饷,我们没有人压迫人,我们就和毛主席说得一样,不分官兵,人人每月6块钱……”

话罢,他果然喊士兵抬来一筐钱,打算分给群众。

群众不敢上前领钱,陈毅便抓起钱币撒向群众,以实际行动打消群众对红军的担心与惧怕。

他用这样的方式,为红军争取到老百姓的支持,也让老百姓对红军愈加信任。

除此外,陈毅拜石老伯为师、陈毅挥笔改诗,将“孤军”改写作“铁军”等趣事,也向大家展示了独属于他的那份运筹帷幄和感性浪漫。

他没有世人印象里将军们的粗俗和大咧,他充满智慧,兼备豪迈,他是真正的中国儒将。

后者被台湾民众认为是中国“红军政工”。

为何这般评价罗荣桓,实际上是因为罗荣桓为我军唯一一位终身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元帅。

抗日战争时,罗荣桓以政委之职,随115师奔赴前线,数次指导将士们重击日寇;1943年,中央任命罗荣桓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及115师代师长等职,给予罗荣桓更大权力,让他将领导山东军民的重任抗到自己的肩膀上。

而罗荣桓确实未叫中央失望,他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任务,为山东抗战创建模范事例。

抗战结束,罗荣桓带领山东主力部队,转移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

在此之后,他也曾身患重症,命在旦夕,但罗荣桓从来没有抛弃肩上职责,仍然坚持密切关注东北局势,为祖国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主管政治部工作,他一边紧抓领导干部的配备,一边致力于把中国解放军打造成一支现代化革命军队。

他颁布了在军中实施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引发一股军内学习热潮。

同时,罗荣桓不忘关注政治工作的条例制定,再三提醒大家,务必要领会解放军建军原则的精神实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注重研究新时期的特典与发展。

在罗荣桓的努力下,有关解放军政治工作的条例文件很快面世,为我军开创新历史。

1963年,当罗荣桓不幸病故的消息传到毛主席的耳中,毛主席非常难过地表示:“罗荣桓是一位好同志,他有个优点,便是极具原则性,几十年如一日,对党忠诚!”

03,名副其实“常胜将军”:他虽只是“大将”,却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常胜将军”,建立无数功绩

最后一位入选台湾教材的中共将领则稍显特殊,他没有位列元帅,乃五人中,唯一的大将,他就是粟裕。

台湾人评价他为“红军骠骑”,但实际上,人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外号,即“常胜将军”。

1930年,只有23岁的粟裕出任红军65师的师长,于首次反围剿中活捉敌军师长;8年后,粟裕所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冒险进入江南敌后,给予敌人重击,取得首战胜利;1940年,粟裕于黄桥上演以弱胜强的经典一战,歼灭敌军1.1万之多。

他的作战风格极其冷静沉着,经常利用表面迷惑敌人,声东击西,气得敌人连连吐血。

譬如1947年5月,粟裕就曾集中东野战军的全部兵力,在敌人重重包围里,分割出敌军的主力74师,于孟良崮将其一举歼灭,震惊全国。

蒋介石更是为此恼火到不行。

年余后,粟裕再度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彻底消灭蒋介石在北中国的军队,令蒋介石愤恨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被中央任命为攻台战役总指挥,并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以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身份准备奔赴朝鲜。

但遗憾的是,由于过往战争对他的损害实在太大,粟裕尚未出发,即不幸病倒,错失此一战事。

1962年,台湾海峡局势一度变得紧张,正在养病的粟裕听说蒋介石打算兵犯大陆,强撑病体,执意至闽南、厦门等地勘察地形,向上级领导提出种种歼灭敌人的方案。

1965年,越南战争恰逢激烈阶段,军队领导知晓粟裕的指挥能力,专门登门拜访,请教高招。

甚至叶帅亦曾叮嘱粟裕:“大战当前,你是战将,一定要把身体养好,准备接大班。”

1974年,多年远离战场的粟裕向军委递交一份有关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建议,并为此做了大量相关工作。

1984年,77岁的粟裕安详告别人世,结束了属于他的传奇一生。

12 阅读:6166
评论列表
  • 2023-09-16 11:23

    这里列举了朱德,陈毅,罗荣桓,粟裕,那还有一位呢?不是说了五位吗?

    及时雨張家華 回复:
    刘伯承
    姑墨 回复:
    不好好看文章!
  • 2023-09-21 07:07

    陈赓呢

  • 2023-09-16 12:52

    三位川籍将领!!!

白夜清欢

简介:若你相信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