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手爸妈来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见证自家孩子的成长。宝宝从刚出生,到会笑,再到开口发出“baba”“mama”的音节。每一次进步,带给爸妈的都是不小的惊喜。
不过,当自己孩子与别家孩子发育不一样的时候,父母就会焦虑了,我家娃是不是落后了?
比如一般来说,孩子都是先学会坐,然后再是爬,接着才是站立走路。但有些娃,却不按常理出牌,直接跳过“爬”这个动作,就开始扶着东西站立走了。
我身边有位小宝宝就是,别人家孩子会爬了,他还只是坐着,不管爸妈怎么鼓励,他就是不爬。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却自己直接扶着沙发站起来,开始蹒跚学步了。
为此,宝宝的父母问我,不爬就走,这样没问题吧?
可能不少爸妈也有这样的困惑。那“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娃,到底有啥区别呢?
4点差距明显,长大后就能“见分晓”。
一: 经常爬行,肌肉更有力
家长别小看宝宝爬行这个动作。宝宝爬,他需要四肢着地,这就得靠手和脚部的肌肉来用力支撑。
不仅如此,他在往前爬的时候,会调动全身各个部位参与进来,这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全身运动,能增加肌肉力量。
而肌肉运动消耗热量,相对一直坐着,爬行时间长的宝宝更能消耗能量,需要吃得也就越多。这能增加食欲,帮助宝宝打造一个更健康、营养的身体。
所以说,到了爬行的年纪,如果有一个宽敞安全的环境让宝宝可以肆意爬行,那对他的发育很有益处。
二:多爬行,体态更好看
很多父母说,自家孩子看上去软绵无力,没有力量感。
我们仔细去看身边的孩子,那些有力量感、相对强壮的孩子,体态看上去更好。这是因为,孩子的肌肉得到了锻炼,他看上去更健康有活力。
宝宝爬行的时候,他需要保持肩、颈、背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头部向上昂往前看。这样的姿势,不仅锻炼了肌肉力量,还塑造了脊柱曲线,帮助发育。
并且,孩子爬行并不是心血来潮就爬一下,而是在几个月内每天乐此不疲地大量爬行。这样,孩子就更有力量感,塑造出来的体态自然就更好看了。
三:经常爬行,协调性更好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他需要左右两边身体同时用力,并且还要做到力量均衡,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不仅如此,宝宝爬行时,他需要手和脚、左和右同时做出动作。
所以说,经常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更好。
而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差的孩子,往往运动感不强,不是自己把自己绊倒,就是做动作显得“笨拙”。这种情况,也就是我们说的“没有运动细胞”。
四:感觉统合发育不同
生理心理学有讲到,我们的左右脑,是交换管理我们身体动作的。
比如你右手拿筷子,其实是左脑发出的指令。而你迈出左脚,却是右脑发出的指令。因为这样一个交叉信息传递,能调动左右脑更好地互相配合。
而我们去看宝宝爬,他左手往前伸出去时,右脚同时也在往前挪。迈出去一步这个动作,就同时调动了左右脑的神经细胞。
爬行可以说是宝宝最初看世界的动作,因为他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到想去的地方。这样的动作,不仅能满足宝宝对事物的好奇心,还能促进大脑发育,调动各类感官发展,促进感统发育。
感统发育得越好的孩子,长大后,他对身边的事物更具敏感性,更能捕捉到身边的小细节。
说了这么多,那作为家长,该如何带动宝宝多爬行呢?
●提供爬行的场所。有时候,我们觉得地板脏,或者凉,就不让宝宝爬,而是用个围栏将宝宝围起来。
其实,我是不建议这么做的,这会阻碍宝宝爬行。我们可以在地板上铺一层垫子,将周边贵重的、危险的物品拿走收好就行了。另外,地垫上可以适当放一些玩具,这样能吸引宝宝四处爬行。
●衣着要宽松舒适。给宝宝穿得太紧、太厚,不利于宝宝四处活动。可以适当宽松舒适一些,这样他爬起来也方便,不会“笨手笨脚”。如果冬天太冷,可以放在床上让宝宝爬,床周围注意做好防护,以免宝宝掉下去。
虽然爬行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动作,但家长们还是要重视起来,多让孩子爬。
你家孩子是“先爬后走”还是“不爬就走”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说清新呀?[笑着哭]我家孩子直接走路了没爬怎么回事?
我家儿子不爬就走,把他放地上,他两头翘,肚子贴地,就是不爬,自己学拿勺子吃饭,从不掉饭,他用勺子吃饭不是对着往嘴里送,他是横着往嘴里送,送进嘴里把勺子横着拉出来,米饭一粒不掉,别的孩子学吃饭,吃一半掉一半
有什么区别没有介绍说清楚,等于在废话
你这四点,会走的孩子同样具备,要不他怎么能走呢,瞎分析,自然成长就好。
乱吹!
没区别[得瑟]
直接能走的孩子绝对比先爬后走的聪明。
科大少年班都是直接走的!更厉害的是直接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