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融通致远:陕西省石窟寺保护利用成果展

关中拍客 2023-12-28 11:10:02

2023年11月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七展厅,以“保护传承 融通致远”为主题的陕西省石窟寺保护利用成果展低调开幕。这里立足陕西省石窟寺历年以来的调查与保护成果,展示陕西乃至中国石窟寺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12月16日下午,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参观了这个展览。走进展厅之中,迎面的入口处,复原展示了安塞大佛寺四号石窟北朝时期的门楣和两侧浮雕,包括树下思惟、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浴太子、阿斯陀占相、降魔等佛传故事,魏晋风骨,气韵生动。

1.佛韵长安,璀璨万千

东汉初期,佛教传入陕西境内,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长安成为佛教文化中心,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佛教艺术,在全国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其中,陕西石窟寺最具代表性,集建筑、壁画、雕塑、碑刻等形式于一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陕西省内石窟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体系完整、内涵深厚,在中国石窟寺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目前,陕西省内总共发现894处石窟寺和103处摩崖造像,遍及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区。

陕西省内的石窟寺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先后在唐代、北宋和明清时期出现三次发展高潮,形成了跨越1000多年的完整历史序列。隋唐时期,大规模修建石窟寺,开凿具有皇家气度的大型石刻,形成“长安模式”的造像风格,包括彬县大佛寺、慈善寺石窟、金川湾石窟等。

2.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从石窟寺修建开始,在历代的碑刻题记中,都有记载石窟寺保护和修缮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两次石窟寺专项调查,对陕西省境内现存的石窟寺进行科学全面的测绘和记录。

2012年初至2014年底,对陕西省内的石窟寺进行专项调查,以难度最大和情况最复杂的陕北石窟寺作为试点,分类统计出北朝石窟56处、隋唐石窟46处、宋金元石窟107处、明清石窟390处。最后,出版《陕西石窟内容总录》。

3.守护初心,领航实施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陕西省政府《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加强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展。

近年来,在陕西石窟寺的保护中,开展多种学科合作研究,梳理关中与陕北石窟在“丝绸之路石窟走廊”内的价值体系。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石窟寺内的壁画、彩塑、雕塑等进行数字化展示,开展针对性检测和病害机理研究,逐步推进石窟寺预防性保护工作。

4.交流互鉴,守正致远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佛教石窟寺艺术逐渐开始中国化,并且影响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在中国范围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龟兹模式、凉州模式、平城模式、邺城模式、青州模式、龙门模式、长安模式。

如今,石窟寺不仅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在崭新的时代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石窟寺,仿佛是一阵阵朗朗的清音,书写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歌,推动着世界文明滚滚向前。未来,让我们一起讲好陕西石窟寺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