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一眼看出宝钗是鬼,蘅芜苑外的残荷与荇菜,直指黛玉之死

八方镜 2024-11-21 14:57:50

今天在热搜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87版《红楼梦》“鸳鸯”去世,才61岁啊,刚退休的年纪,正是享福的时候,可以说是太遗憾了。

而提及红楼梦,那可有的说了,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红楼梦。

为何有人会说,刘姥姥一眼看出宝钗是鬼?

那弥漫在蘅芜苑的冷香、秋水中的残荷,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又如何预示了大观园盛极而衰的命运?

刘姥姥讲诡事

这一年,刘姥姥家可谓是风调雨顺,粮食喜获丰收,足足多打了两石粮食。

田间的瓜果菜蔬亦是长得格外茂盛,累累硕果挂满枝头。

为报贾府上次的慷慨接济之恩,刘姥姥精心挑选了家中头茬摘下的瓜果蔬菜,小心翼翼地背进贾府。

在周瑞家的引领下,刘姥姥来到了凤姐那里,不多时,平儿坐完螃蟹宴归来,只见刘姥姥和板儿两人局促地坐在屋里。

说来也是巧,当周瑞家的向凤姐禀报刘姥姥到来之事时,贾母正在暖阁中休息。

听闻有位来自乡村的老妪前来,贾母心中顿生好奇,当即表示要见这位来客,随后,贾母便说要留下刘姥姥住一晚,想和这个同龄人说说话。

刘姥姥得知贾母留她,心中一阵紧张。

在平儿的引领下,她先是来到侧屋中静静等候,平儿一面有条不紊地吩咐仆人预备点心茶水,一面轻声宽慰道:“太太心善,见您必是高兴的。”

不多时,刘姥姥被引至贾母的房间。

书中所述,说这刘姥姥走进屋内,顿觉满室生辉。

眼前珠围翠绕,众人花枝招展,一时竟不知都是何人。

抬眼间,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有个如纱罗裹着的美人般的丫鬟在为其捶腿,而凤姐儿则站在一旁正说笑。

刘姥姥心中便知,这位定是贾母了。

她赶忙上前,陪着笑,福了几福,口中说道:“请老寿星安。” 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刘姥姥坐着。

贾母开口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转头向众人说道:“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是到了这个岁数,还不知能不能动呢。”

刘姥姥笑着回应:“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像您这般,那些庄家活可就没人做了。”

你看,这几句话就看出刘姥姥是多么会人情世故了,“老寿星”脱口而出,然后一阵恭维,“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既不显得谄媚,又很快拉近了距离。

几人寒暄过后,气氛热络。

此时,王熙凤在一旁俏声接话道:“老祖宗,刘姥姥嘴皮子利落着呢,让她给您说说乡下的稀奇事儿,可比听戏有趣!”

贾母眼中顿时亮起一丝期待,微笑颔首:“我年纪大了,京里这些事早看腻了,倒要听听乡下的趣闻。”

于是,刘姥姥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清了清嗓子,准备开讲。

她缓缓说起去年冬天的故事,特意放慢语速,时而低沉,时而急促,就好似说书人一般,把众人牢牢给吸引住了。

刘姥姥说,去年冬天,大雪接连下了几日,地上的积雪竟有三四尺深。

她那天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就听到外头柴草响,心中疑惑,以为是有人偷柴火。

于是趴在窗户眼儿一瞧,这一瞧,可不得了,瞧见的并非村庄上熟悉的面孔,而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那姑娘生得极为标致,一头乌发梳得溜光水滑,身上穿着大红袄儿,下着白绫裙子。

众人正听得入神之际,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吵嚷之声,只听得有人高喊:“南院马棚里走了水(着火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打断了刘姥姥的故事。

稍作停顿后,刘姥姥接着又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村里有个老爷,膝下只有一女,取名茗玉,老爷对其爱若珍宝。

这茗玉小姐,自小就聪慧过人,文采斐然,老爷对这女儿爱若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茗玉小姐长到十七八岁时,竟不幸去世。

老爷悲痛欲绝,为了纪念爱女,老爷命人筑了一尊泥像,恭恭敬敬地供在自家祠堂里,还时常派人供奉香火。”

刘姥姥微微叹息,继续说道:“可后来,老爷也去世了,家族自此无以为继,那祠堂也日渐清冷,渐渐地,无人再去供奉香火。

可奇怪的是,那茗玉的泥像却依旧鲜艳如初。

失去了家人供奉的茗玉小姐,只好离开祠堂,变成年轻姑娘的模样,在村子里游荡,为自己寻找香火”。

故事说完,听者身上都是掀起一层白毛汗,要知道,红楼梦中伏笔暗线,隐喻极多,后人针对这两则故事,做出很多解读。

雪下抽柴的小姑娘,从诸多细节被认为影射薛宝钗。

只因 “雪下抱柴” 与 “薛宝钗” 谐音,而茗玉小姐,其名字里的 “玉”,则被解读为暗指黛玉。

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却在十七岁时病死,这与林黛玉的经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林黛玉自幼聪明俊秀,父母视她如掌上明珠,书中也多次暗示黛玉身体娇弱、病不离身。

当刘姥姥讲述这个故事时,宝玉对茗玉小姐的故事格外关注,尤其是对茗玉小姐的故事,他表现出极大的关切,一心想去祭祀茗玉小姐。

贾母担心宝玉去那荒郊野外不安全,便不让他去。

这一情节,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故事与宝玉、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存在某种联系。

后来,黛玉在十七岁左右泪尽而逝的情节,与茗玉小姐的命运相呼应。

更为奇妙的是,故事中茗玉小姐死后竟变成了雪下抽柴的小姑娘,依此逻辑,仿佛暗示着黛玉死后变成了宝钗,后文中贾宝玉明明想娶的是黛玉,却错变成了宝钗。

彼时的贾府,正处于表面繁荣的时期,看似花团锦簇、烈火烹油。

柴在生活中代表着基本的需求和温暖,而抽柴的行为,则可能意味着贾府的资源正在被逐渐消耗,与此同时,马棚走水这一事件,也绝非偶然。

我们接着往下看,后面发生的事,就不得不让人细细琢磨了。

贾母接着领着刘姥姥等人踏入大观园,她们先来到的便是林黛玉的潇湘馆。

当众人步入其中,只见屋内摆放着书桌和书架,书架之上满是书籍,刘姥姥乍一看,还误以为是贾家公子哥的书房。

众人在此处短暂驻足接着,从潇湘馆出来后,贾母又引领众人来到探春的秋爽斋。

从秋爽斋出来,不多时便到了荇叶渚。

随后,皆登上船只,缓缓经过荇叶渚,又来到了蓼汀花溆。

此时,林黛玉轻声道出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闻言,连忙应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为何有人认为 “残荷与荇菜,点明黛玉之死” 呢?

先看残荷,原诗中本是 “留得枯荷听雨声”,林黛玉却说成 “残荷”,这微妙的变化或许正是对其自身命运的一种隐晦影射。

残荷在文学的意象世界里,常常代表着残破、凋零与衰败。

黛玉身体柔弱不堪,寄居于贾府之中,情感上更是多愁善感,她的命运恰似这残荷一般,在风雨的侵袭下飘摇不定,最终走向凋零。

她泪尽而逝的结局,与残荷的意象完美契合,以至于看到残荷,便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黛玉那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

再观荇菜的寓意,《诗经》中有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往往与爱情、追求等主题紧密相连。

在《红楼梦》里,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感线索,可这段爱情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那一抹残荷的凋零之象与荇菜所承载的爱情失落相互映照,仿佛预示着这段凄美爱情故事的必然走向。

随后,贾母等人来到了薛宝钗的蘅芜苑。

重点来了,还未进入,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询问道:“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 众人回应道:“是。”

贾母忙命拢岸,众人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踏入蘅芜苑。

刚一进入,便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当众人真正走进屋内,却不禁齐齐一怔,及进了房屋,更是如入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屋内竟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家具也简陋得出奇,四下里空空荡荡,唯有一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对这房间的布置极为不满,摇头说道:

“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

接着贾母叫过鸳鸯来,亲自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我们来慢慢看,为什么有人将薛宝钗解读为鬼?

先说环境“如入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这里首先就写的不似人间,当然可以理解为作者衬托宝钗性情的一种侧面烘托。

但接下来那“供” 着的菊花、两部书、茶奁茶杯,这里就又有些不对劲,要知道供这个词,很有讲究,比如上供、供奉之类的,最常见的也就是供奉灵位,生活中,尤其是卧室这样的私密空间,更是不会轻易出现。

当然最后定调的还是贾母,“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为什么忌讳,老人家看到这样没有生气的场景,自然是不开心。也可能说是怕外人看到,贾府这么大的门面,姑娘阁楼这么寒酸不像话。

而刘姥姥自进入大观园,最擅看人眼色,此刻看到贾母生气,也不免有些心里惴惴。

有趣的是,接下来,贾母领着刘姥姥一行人来到了妙玉的栊翠庵。

一会是有些清冷不似人间的蘅芜苑,转眼间到了香烟袅袅,梵音阵阵栊翠庵,而妙玉恰恰还是一位出家之人,这样的对比,可谓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解读,当属接下来的元妃省亲,因为按照这一种说法,根本不是省亲,而是叫做游魂回家。

原文中的省亲可谓极尽繁华:

“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

传统观念中,过门女儿不可在日落之后回娘家,夜幕降临,百邪骤出,恐给娘家带来霉运。

可元妃省亲却偏偏安排在晚上,此般打破传统习俗之举,仿佛这场省亲并非正常的亲人相聚,而像是在夜晚阴气较重之时出现的特殊情况。

当那夜晚来临,元妃乘坐着华丽的凤辇,在皇家仪仗的簇拥下缓缓而来。

那盛大的排场,璀璨的灯火,本该是一片喜庆,却因这特殊的时间节点,多了几分诡异。

元妃来到贾府后,停留的时间极为短暂,很快就要起驾回宫,且是在凌晨时分,这般匆忙的行程,让人感觉她的到来与离去都如此不真实。

再看元妃的判词,“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分明是对她悲惨命运的预示,明确提到了她的死亡以及对爹娘托梦相告。

将此与省亲时的异常情况联系起来,不禁让人猜测,省亲时的元妃或许已经处于一种特殊状态,这次省亲会不会是她在死后以一种特殊形式回来看望家人呢?

元春的意象符号是炮仗,炮仗爆炸时绚烂无比,却转瞬即逝,化为灰烬。

这与元妃省亲时的辉煌,以及她后来的悲惨命运形成了强烈呼应。

王熙凤所讲的元宵之夜放炮仗的故事,在省亲这一如同炮仗爆炸般绚烂的时刻过后,很快就会消逝。

书中对元妃省亲的描写细致入微,整个场景盛大华丽。

贾府为迎接元妃,斥巨资修建大观园,园内装饰美轮美奂,众人在省亲过程中的表现,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梦境或虚幻世界,与现实有所脱离。

此外,在元妃省亲的情节中,虽详细描写了她在贾府的种种表现和与家人的互动,但对于她在宫廷中的生活却几乎只字未提。

这使得读者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皇帝妃子这一身份,而 “游魂回家” 的解读便是理解为,元妃在宫廷中早已遭遇不幸,她的省亲只是灵魂的回归。

结语

众所周知,在《红楼梦》里,有着太多的隐喻,每一处细节,等待着读者去探索、去解读。

刘姥姥眼中的蘅芜苑与元妃省亲的种种奇异之处,以及残荷与荇菜所暗示的黛玉之死,都为这部巨著增添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都各不相同。

本文所呈现的解读,也仅仅是众多视角中的一种,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别样的思考角度,大家看完一笑即可。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参考资料如下:

【1】太突然!87版《红楼梦》“鸳鸯”去世,享年61岁

0 阅读:54
八方镜

八方镜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