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0章得二之道,为什么得二就是得一?得一得二都是得道

人之书 2024-02-12 10:51:0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是《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本章只有二十一个字,过于言简意赅。如果非要给它总结一个中心思想,个人认为:本章可称之为有无之道,也可以称之为得二之道。

什么是得二之道?为什么要称之为得二之道?

因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是得一之道,本章紧接着就应该是得二之道。其根源就在于“道生一,一生二”。有一就有二。

上一章讲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得一就是得道。本章实质上是要讲:一怎么化生二?

“一”是抽象化、哲学化概念,是无形的存在;“二”自然也是。

什么是“二”?

“二”就是指可以组合在一起的、二元对立统一的、没有第三个元素的两个方面。它就好像是把一个苹果一切两半,然后再把这两半苹果组合在一起,就还是原来那个苹果。它就像阴阳太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果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无生出有,有生出万物。

但是老子也说过:道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无生出有,有生出万物。道也生出万物。那么,究竟有是道,还是无是道?

个人认为:有是道,无也是道。有无加在一起就相当于“一生二”之中的“二”。也相当于阴阳。

有无之道,就相当于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有一无也是道。

大道是个多面体,它应该拥有很多个面,它不是只拥有一个面。你从某一个方向去看,就只能看到某一个面。

对于大道而言,阴阳占一个面,强弱占一个面,正反占一个面,动静占一个面,前后占一个面,左右占一个面,轻重占一个面,刚柔占一个面。

阴阳、强弱、刚柔、动静、轻重等,都代表“二”;那一整个面,就代表“一”。于是“道生一,一生二”。

“一”是道,“二”也是道。“一”和“二”本质上是一回事。就像那两半苹果和那一整个苹果,本质上都是指向同一个苹果。

但是“二”又不等同于两半苹果,因为“二”本身有侧重。

也就是说:二生于一,有生于无;强生于弱,刚生于柔;正生于反,动生于静;阳生于阴。

二以一为本,有以无为本,强以弱为本,刚以柔为本,正以反为本,动以静为本,阳以阴为本。

假如你能全部认清万事万物某一面的有无、强弱、刚柔、动静或阴阳,而不是只能认清万事万物的刚、强、有、正、动、阳,那便是“得二”。得二也是得道。

得二之道与得一之道,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所说的道,便是得二之道。也就是阴阳二元的大道理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的关系,就相当于利和用的关系。

也就是说:有和无是一对,利和用是一对,正和反是一对,动和静是一对,强和弱是一对。

既然有“反者道之动”,那就必然有“正者道之静”;

既然有“弱者道之用”,那也必然有“强者道之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之以为用,无为尽其用。有之以为利,有为占其利。

无为,是为了众生发挥万物之用;有为,是为了个人占有万物之利;

无,等同于用;有,等同于利。利和用二字也是哲学化概念。

那些有为的人,那些总想着占尽万物之利的人,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万物之用,也不可能做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反者道之动”,其实就是指欲动先反,也是指声东击西,或者“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它们都是一个意思。

所谓“弱者道之用”,其实就是指大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大道是怎么做到的呢?

道生万物,对于万物,大道用其弱不用其强。万物用其弱则兴,用其强则衰。大道在万物面前,并不显现自身的强大。

正反、动静、强弱、利用、有无、阴阳,都是二字道,也叫做得二之道,也叫有无之道,阴阳之道。

所谓得二之道,其实就是对立统一的大道二元理论。也叫阴阳太极理论。万物无不存在着正反、强弱两面。

大道并不是只有阴阳这一对二元关系,它拥有无数对二元关系,只不过这无数对二元关系都是相通的,都可以用阴阳二字表达。

比如:强弱、刚柔、有无、动静,都是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也都是万物的本质。都是道。

0 阅读:15

人之书

简介:域内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