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华和张蔓茹的浪漫情史

作忠娱娱 2024-03-05 13:20:00

点击关注,精彩呈现!

民国时期,北京有个老中医叫东山,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字和绘画,他共同四个孩子。

老大:胡松华,老二:胡不详

老三:胡宝善:老四:胡亦满

平时对他们的要求格外苛刻,除了掌握传统的文化,还要精通西方的人文理念。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树不修不成型”这四个孩子都没有辜负父母的愿望,都小有成就:

哥哥胡松华和弟弟胡宝善都是歌唱家、词曲作家,大妹从军,小妹亦满是位话剧演员,胡宝善的儿子胡军又是当红实力演员。完全可以称得上艺术之家。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的人生历程以及他与张蔓茹的爱情。

胡松华少年时期

胡松华七岁时,父亲让他学习国画,还聘请当时较有名气的赵梦珠和毓远,分别对胡松华传授国画和西洋画的精髓。人们常说:“师从名家,其艺也精。”,在两位名师的悉心指导下,胡松华更没放松自己,每天除了正常学习外,还要认真临摹刘炳森、尹秉绶的作品,并保持在200字以上,稍有不慎,就被严厉的父亲棍棒交加,受到体罚的胡松华只能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听着妈妈的那精准的民族腔调,安然入睡。

胡松华在读小学、中学时,就多次参赛获奖,人们常说:胡松华能有今天,完全跟他的父母有着一定的关联,他既秉持了父亲的教育理念,又兼顾了母亲的聪明天赋,才有了一技之长。

经过父亲及老师的中西画艺幼功的双练,他的书画水平和民歌演绎,才扎下了坚实的功底。同时也练就了自己的风格。

有网友坦然:“他的作品既有刘炳森的气势,也有尹秉缓的笔意。”

胡松华的大学时光

高中毕业后,胡松华考上了华北大学(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在这里他又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接触的人物都是名师大咖。为他的人生道路又画上了一道霞光。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结束,被分配至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负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调研和编演工作。按照常规:胡松华只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书画家,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1950年胡松华被选入中央访问团,开始对边疆少数民族文艺的调研和编演。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文艺调研和编演过程中,胡松华慢慢接触、熟识了边疆音乐、歌舞,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自己应该朝歌唱这方面发展,因为胡松华的嗓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常适合话剧的表演,后被华大文工队相中,开启他人生的新篇章……

他在50年代末曾自编自唱的《森吉德玛》和《丰收之歌》在海内外广为盛传。1964年收到周总理指派,为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赞歌》。他的才华也得到了充分肯定。

在50~60年代,人的思想还处于封闭阶段,歌舞类的人才奇缺,每组织一场汇演都要从其他单位借用,胡松华所在的文工团也不例外,经常聘请兄弟单位参与演出……也正因为这种现象,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张蔓茹

张蔓茹【张曼如】(1936年11月-2020年5月3日),满族人,祖籍辽宁兴城,其生于湖北武昌,长于重庆。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是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兼编导,国家一级演员。在未认识胡松华时,已名扬四海,是个角儿。

张蔓茹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舞蹈家,要时常跟随访问团出国演出,她的独舞《灯舞》表演赏心悦目,多次拿奖为国争光。被临时借用来伴舞,实属大材小用。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

她在舞台上的出色表现深深地吸引了胡松华,她那柔美的舞姿,美丽的容颜也同样刻印在胡松华的脑海之中……

每当胡松华深情演唱他的经典作品《赞歌》时,张蔓茹都会闭目感受他那悦耳的旋律,仿佛置身于空旷的草原牧场……

有人说:胡松华和张蔓茹的情谊就像大自然的一抹红晕,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又像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相当完美。

时常外出汇演的张蔓茹,感觉到胡松华已深入到她的内心深处,满眼都是他的影子,每次外出她会费尽心机、用心去挑选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赠予胡松华。而生活中的胡松华只要见到张蔓茹,都会叙寒问暖,相敬如宾!

两人越来越感受到:对方就是自己的唯一,一个托付终身的人。

他俩的恋情很快得到人们的一致肯定,并在1960年喜结连理。

按照常规:两人结婚后就应该按序列号进入正常化的家庭生活。可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棵艺术的种子,必须让她发扬光大。1962年怀有身孕的张蔓茹突然接到团里通知,有一个高难度的动作需要她去完成,可已有身孕的蔓茹有点犯难,去吧!怕伤击孩子,不去吧!团里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个消息不知不觉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他很委婉地批评了团领导:“你们的权利再大也比不过人家做母亲的权利”

1963年胡松华大女儿的出生,更增添了他创作的动力,这一年他为首部音乐故事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阿黑”录制了全部唱段。

1964年又参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赞歌》的作词、编曲和演唱从而让他一举成名。

人们常说:“功成名就,任重而道远。”

人不能满足于状况,必须以大局为重。不久他们的第二个女儿降临人世。这又加重胡松华的负担,一家四口的重担全部落在胡松华的肩上……这些对于一个歌唱家而言,已不足为奇。

一晃到了退休的年龄,可精力充沛的胡松华总想再干点什么,给国家多做一点贡献。两人商议决定拍摄-部12集音乐艺术片《长歌万里情》。

从大都市到无人旷野;从吃山珍海味到泡方便面;行程万里,耗时三年;终于录制了百余首精致的民族歌曲。创造了人间奇迹,其中的80%都由他们独自完成。为我国的历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更让您想不到的是:这部片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由胡松华个人卖房所得,摄制组由自己组建,张蔓茹担当制片,胡松华出任导演。真的是难能可贵!

这部巨作上映之时、也是夫妻俩身体严重透支的时候

张蔓茹倒下了,送到医院抢时,完全没有了生命迹象,被诊断为严重脑梗,是一对藏医夫妇挽救了她,给了她重生的希望……可张蔓茹身体刚有起色,又投入到工作之中。夫妻二人又在珠海创建了胡松华音乐艺术研究室,并从全国挑选了10名具有音乐天赋的青年,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等一切费用。

正如胡松华所言:“不能因为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而埋没这些可塑之材。”

婚姻中的“相濡以沫”被胡松华夫妇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于艺术之上。何蔓茹走了,走得那么突然,走的那么不舍。一对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夫妻将永远天隔一方。

胡松华在坐客央视中常说:

我们是战友、夫妻、志愿者,更是一生挚爱的良师益友,比翼双飞。

敬请关注闲情小达人

0 阅读:0

作忠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