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淹死在水里更难受的,可能是被淹死在大量的糖浆里,然后被封印成小糖人。这种被糖浆包围的感觉如果不是波士顿居民亲自体验过一番,恐怕没人知道这是什么感觉。
故事发生在1919年的波士顿,1月15日这天,波士顿北区和往常一般没什么两样,人们正在享受这美好的一天。到了中午,街道的一声巨响打破了这祥和的景象。
巨大的爆炸声传遍了整个街区,巨响随之而来的是突如其来的糖浆巨浪。糖浆迅速摧毁了附近的街道和楼房,整个过程来得如此迅速,大多数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就被糖浆给吞噬了。
事情过去后不久,波士顿当地迅速出动了消防队进行紧急救援。根据当时的记录,糖浆厂12000吨的糖浆在这一刻被倾泻而出。沿途的建筑、电线杆全部被摧毁,就连高架火车月台的钢架梁都被折断了。
死亡人数达到21人,而死因则是由于糖浆的封堵,导致受害人员被封印成“小糖人”窒息而亡。《波士顿环球报》在后来写道,糖浆浪涌的能量把建筑物像纸板一样被冲垮,并被压缩成一团。糖浆巨浪褪去后只留下了遍地的碎渣和残余糖浆,被糖浆淹没的动物或者人类难以分辨。
整场灾难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有人称这是史上最甜蜜的死亡爆炸案件。这个过程不仅波士顿的居民带来的大量损失,甚至在后来还引导了当地相关条例的修改,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好奇。糖浆自爆案件真的有报道中的那样离奇吗?
本文接下来将会从糖浆爆炸案本身来聊一聊,它为何会发生自爆,以及为什么糖浆厂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爆炸事件的详细分析波士顿糖浆厂位于波士顿北端商业街,糖厂的工人们把他们的公司的糖浆全部储存在一个15米高的钢制储罐中,糖浆主要是美国工业酒精公司的财产。它们大多数时候是从加勒比地区运回,并通过加工制造的成品投入到市场中。
在一战期间,这里的糖浆主要用于生产工业酒精,因为糖浆在发酵蒸馏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乙醇,这在当时是很好的制造原料。由于战场对工业酒精的大量需求,这里也成为了一个酒精加工厂。
一战结束后,当人们还沉浸在战后的庆祝中时,波士顿糖浆厂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一家大型糖浆贸易工厂和加工基地。后来的研究人员在分析此次爆炸案件中认为有以下几点是糖浆爆炸的关键。
第一点是糖浆厂的管理措施不到位,储存设备工艺质量太差。因为在1915年时,糖浆厂初次建成,由于战时需求不得不超量加工酒精。工厂的整个加工过程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仓促随意。
糖浆储存容器开始生锈掉漆,并且铆钉之间连接得并不结实,经常会有嘎吱嘎吱的声音,这也使得街道上常常出现糖浆厂泄露出来的糖浆。曾经有员工提出来这种不安全的结构在未来可能会造成损失,但是糖浆厂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填缝处理后就再也没有下文。这为后来的爆炸埋下了一颗种子。
第二则是糖浆厂超量的存放,时间来到1917年。美国政府当时认为酒会让工人们变得懒惰,同时滋生更多的社会犯罪案件,私酒在社会中大量流窜,因为酒精带来的问题多种多样。总之,美国政府认为酒有着很大的问题,于是在这一年的12月,由国会提出的禁酒令将在1919年1月16日得到必要数量州的批准。
即将出现的禁酒令很明显将会给这些酒精加工工厂带来不小的损失,甚至会让不少人失业,波士顿北部商业街的糖浆厂也不例外。考虑到这个原因,糖浆厂在这几年中储存了超量的糖浆,以此来应对即将出现的禁酒令。
第三点是当天的气候很适合发酵,波士顿的天气在那几天前都是处于一个温暖的状态,这让储存罐中的蜜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酵。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提升了储存罐中的压力,事发前已经在油箱底部附近出现一个裂纹。这个裂纹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使得自爆随时会发生,但是鉴于之前糖浆厂的处理,谁在意呢?
以上各种因素凑合在一起,使得这个大糖罐发生了爆炸,并摧毁了周围一切。灾后的事故调查显示,糖罐在建造的时候就忽略了基本的安全测试,比如水压测试是否有漏水。很明显他们并没有做到,而且为了躲避监管局的调查,糖罐还被刷成了棕色以此隐瞒泄露问题。
按照设计标准来讲,糖罐的钢板材料厚度只有设计要求的一半,并且由于缺乏锰在金属应力承受方面变得脆弱。而罐体的铆钉连接也有明显缺陷,裂缝在铆钉的连接处就已经出现。
爆炸发生后的几天,根据当时事件的描述,波士顿地区的居民抱怨整个街道都是黏糊糊的,而且蜜糖混合物还拥堵了周围的下水道。为了清理这种黏密的物质,泄露区和周边地区使用了沙子和盐来进行清理,清洁工人耗费了87000个工时才完全清理掉蜜糖。
事故本身是一场巨大的损失,而糖厂的不作为也让受害人家属提起了集体诉讼。不过科学家们最好奇的是事故本身的蜜糖糖浆,被淹没的人们为什么不能像游泳一样逃脱出蜜糖浪涌?它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去完成这种毁灭性的事件吗?
糖浆为何如此粘人美国后来有不少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得出了结论,人如果被陷入这种糖浆中想要游泳?绝无可能。
首先要明白糖浆不像水,更接近非牛顿流体,这意味着它的粘度取决于施加在表面的力。从剪切速率的测试来看,像牙膏、番茄酱、糖浆这些粘稠致密的液体如果在容器中倾斜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当你用力挤压或者敲击容器本身时,施加的压力会增加这种剪切速率,液体会突然流动。
哈佛大学通过玉米糖浆模拟的实验表明了糖罐在爆炸瞬间有着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而当天罐体的气压至少是正常大气压的两倍。
研究人员还表示,如果事故不是发生在寒冷的1月而是在夏季的话,这种灾害的破坏性可能会没那么大。因为这时的糖浆的流动性会更好,稠密程度不会那么高,刚性流体状态下糖浆破坏性会相对小一些。
另外,雷诺指数的对比判断也证明了通过游泳这种方式来逃离糖浆几乎不可能。研究人员用瓜尔豆胶来替代糖浆,并在和水的雷诺指数对比中发现,水中成年男子的雷诺指数大约在100万,但如果是糖浆的话只有130。
这种状态下如果进行游泳动作,那么每一次游动的动作都会因为糖浆的流体变化出现一种原地运动的状态,就像是困在树液中的虫子。无论你怎么挣扎,液体始终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波士顿由于这次事故使得当地许多建筑管理法律法规出现了变化,其中包括对执照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进行监督。当地为了纪念此次爆炸事故中去世的人们,还建立起了一块标牌用来警示这种问题。
波士顿蜜糖厂的爆炸案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事故往往发生在不经意之间,但是这种不经意通常是一种日积月累,最后达成质变的灾难。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对此警惕起来,看好每一个细节才能避免人为灾难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