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CA6120车床,然而我的另一个荣誉称号更为人熟知,那就是——“功勋车床”。

我于1954年1月1日投入使用,由前苏联生产制造。我身长2米,宽0.9米,高1.3米,曾经生产过歼5、歼6、歼教6、歼6III、歼7、歼8、歼8II等10余个机型的700余种零件,在精密量规、螺纹塞规、三针扩孔器、挤孔器零件的生产中,我都曾大显身手。


说起我被称为“功勋车床”的原因,不得不提我的另一位老朋友——歼5。1956年5月,在歼5进行总装时,一个结构件连接处没有达到尺寸和精度要求,导致结构件无法装配成功。在紧要关头
曾经获得厂际劳动模范的栾华美挺身而出,利用曾经干过磨工的基础,手工在硬度为HRC65的高速钢刀具上,裁出需要的尺寸和形状。我们并肩作战,连续工作36小时,加工产品顺利交付到首架歼5飞机上。
歼5的成功首飞,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提振了国民士气,我也因此被称为“功勋车床”。
如今我虽已退役,但传承的薪火未熄,更多的先进设备投入使用,生产效率与精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智能制造、自动化技术已成为主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新一代航空人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继承了老一辈的匠心与执着,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让航空工业在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他们正以更年轻的姿态投入到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建设中,让中国制造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