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2000字
阅读时长约4min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古代交通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建设时期。
秦代灵渠的开凿
泰朝政权建立后,秦始皇派屠唯为帅,发兵50万,分为五军,继续向岭南进军,图谋打通南海对外通路,开拓南方疆域。
但这次进军,遭到越人的激烈反抗,加上岭南地区山高路险,行军运粮都非常困难,大军频频受阻,进展缓慢,连统帅屠睢也被越人杀死。
为了打破僵局,解决部队的调运接应和粮草的运输问题,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御史监史禄,自零陵(湖南省零陵县)凿渠至桂林(广西省桂林市)”。
史禄,是秦代著名的水利和水运工程专家,他接受秦始皇旨意后,审时度势,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精心设计,将凿渠路线确定在今广西省兴安县附近的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上。
史禄的设想是,利用该处两江距离相近,而山势较为平缓,开凿人工运河沟通湖南的湘江和广西的漓江,从而可以使长江水系的船舶经过湘江入运河,通过运河而达珠江水系的漓江,进而直达南海郡。
这样的构想不仅沟通湘、漓两江,沟通了湖南和广西、广东的水上联系,而且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可以说,沟通了中原和南方的水上联系。
根据这一构想开凿的人工运河,后世称为灵渠,也即“兴安渠”,这是一项卓越的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灵渠通航之后,解决了大军的运输和粮草辎重的供应,秦始皇又派任器、赵伦作第二次进军,一举统一了岭南,使秦帝国版图增加了南海郡。
灵渠前后修了5年,全长60里。
灵渠的一端,选择了湘江上游海洋河一处,用大石块做成河堤,高丈余,长约半里。堤上潭中,筑了一座石坛,前方锐利如铧,称为铧咀,用以调控湘江水流,使其分流南北两渠;
石坛后部,建有溢洪蓄泄的石坝,称为平坪,进而疏导湘水流量,使70%的水量经由南渠汇入漓江;而当海洋河水量过大时,洪水可由天坪泄洪,溢入湘江故道,从而确保灵渠的安全。
灵渠工程像这样的设施很多,巧妙独特,别具匠心,有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夺造化之功,震铄中外。湖广一带至今仍有谚语说:“灵巧不如灵渠巧”,“佛在灵山,巧在灵渠”。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高度评价说:“工程的灵巧无如灵渠”。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水就不可以向高处流吗?不见得,水也可以“爬山”,也可以向高处流。
第一个用实践回答我们的是史禄,第一个使我们看到这一壮举的是灵渠。
湘江和漓江比较,不仅其发源、流向不同,重要的差别是湘江上源流量充沛,比较平缓,地势较低,而漓江则正好相反。
由于湘江和漓江的水位差很大,仅仅用水道把它们连接起来是不够的。因为凿灵渠是为了行船,而船只航行对水差有一定要求。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比降”,专家告诉我们,适合航行的比降,应该是每3000米,水位只能升高1米。
这一点,史禄早考虑到了,他们规划灵渠路线时,让渠道多拐几个弯,努力解决航道比降问题,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有的渠段,比降仍然很大,水流160米,水位竟上升了1米,如果一定要达到适宜航行的比降,而让灵渠拐更多弯的话,灵渠就不是60里,而要上千里了。
如果那样,不要说时间上不允许,造价上不经济,地势上也不可能,说白了,为此开千里运河,不被子孙后代笑骂荒唐才怪呢!
史禄不愧为水利水运技术专家,他没有被这个难题吓倒。
他首先发明并采用了“斗门”技术,和今天长江葛洲坝船闸的设计原理是相通的。史禄指挥和组织开河的军夫和民工,在灵渠水位差大的地方,分别用巨石制作了30多个斗门。
这些斗门,也即船闸,宽的约5.5米,狭的约4.7米,也即可允约4.7米宽的船只通过。每个斗门都有专用工具,如斗杠、斗脚、斗编等。
当船只溯水而行,由低水位向高水位航行时,先将后方的斗门关闭,然后打开前方的斗门,使前后两斗门之间河道的水位持平,船只就可以顺利地航行,进入前斗门的水域内。
这时,这一斗门变成后斗门了,把这个斗门关闭,把船只前方的斗门打开,使这两个斗门之间河道的水位持平……如此周而始复,使船只通过一个又一个斗门,船就可以从实际的低水位“爬”上高水位,而且绝无危险,绝无困难!
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啊。明人解缙曾叹咏灵渠,写诗说:“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下深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像这样的水闸式运河,出现于秦代,实为世间奇迹:在国内,1282年开凿的胶莱运河,曾建有8道船闸,那是1500年以后的事了。
在国外,还要晚,最早的船闸至1375年才在欧洲荷兰出现;本世纪初,1914.年通航的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其设计原理,也与秦代的灵渠基本一致。
可见我国古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天赋和聪明才智,以及运河开凿技术的卓绝地位。
秦以后,由于灵渠的卓越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多次加以修治,使之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汉代曾通过灵渠讨伐自立为王的前秦大将赵佗;
唐代黄巢起义,义军曾通过灵渠,进入湖南杀敌。至于灵渠在水利和水运中的作用就更大了,清代,灵渠“为粤省咽喉要路,官商船只,络绎不绝”,直至今天,灵渠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