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江苏灌云海洋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9.72平方公里,分7个区块,涵盖港口作业区、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基地等功能板块。这一批复标志着连云港市实现“沿海县区均有经开区”的格局,也意味着灌云县从传统“小化工”产业向现代海洋经济的全面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灌云县地处黄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此前,该县通过“壮士断腕”式改革,关闭123家低效小化工企业,腾退8800亩工业用地,为高端产业腾挪空间。如今,依托毗邻连云港徐圩国家级石化基地的协同效应,灌云提出“一核五极”产业框架,即以千亿级石化新材料为核心,新能源、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五大百亿级产业为增长极。海洋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承载地。

开发区聚焦海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此外,盛邦芳纶新材料产业园、远海风电项目等重大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链从低端加工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灌河港区燕尾作业区码头三期、液体散货泊位等基础设施的推进,将提升港口吞吐能力至2000万吨,并强化与徐圩石化基地的原料供应联动。开发区还规划建设“海上能源岛”,探索储能、制氢等前沿领域,为长三角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支撑。通过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推进沿海池塘生态化改造,灌云在开发中兼顾生态修复。

尽管开发区潜力巨大,但仍需应对多重挑战:一是如何平衡大规模开发与生态保护;二是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三是全球供应链波动对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冲击。然而,随着《灌云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深入推进,到2025年,开发区有望成为江苏海洋经济的标杆。其目标包括:建成5个5万吨级泊位、培育3个国家级海洋产业集群,并初步形成“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