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安德烈的笔记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对于这首童谣,想必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吧,自从1992年这首歌一炮而红后,经常在跳皮筋时说在口中。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没有丝毫逻辑的歌词,里面居然隐藏着中国绝密的军事秘密!
就这么大方的唱出来,这不就全都暴露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升文章可读性,部分情节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马兰谣》有情况·】——»
1987年的盛夏,正在香港参加演出的毛阿敏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她立即赶回北京,在中央电视台的八一晚会上献唱一首新歌。
尽管时间紧迫,但毛阿敏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
当她站在舞台上,面对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时,一首叫做《马兰谣》的儿歌如溪流般缓缓唱出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发掘出这首歌不一样的背景。

原来,在这首歌的歌词中,毛阿敏无意中透露了中国的一处绝密军事基地的信息。
这个基地与中国的原子弹研究有关,是国家的重要军事设施。
消息传出后,许多国家都获得了这个基地的一手资料,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开始猜测毛阿敏的真实目的,是否有意为之?

«——【·核弹制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苏联企图通过施压,让中国俯首称臣,成为他们的附庸国。
而美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败北后,对中国更是忌惮三分。
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中国领导人下定决心,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以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中国科学家和军人的肩上。
1959年,张蕴钰将军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要求他出任核武器试验场的主任。
这意味着,他要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建立一个绝密的军事基地。

张蕴钰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勘察和严格审查,最终选定了新疆罗布泊作为核试验基地的所在地。
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远离人烟,自然条件恶劣,但却生长着一种美丽而顽强的花朵——马兰花。
张蕴钰决定,将生活区命名为"马兰村",以此来激励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
而整个核试验基地,则被称为"马兰基地",官方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

为了确保核武器研发的绝对机密性,马兰基地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基地内部和周边部队都使用代号和特殊的邮箱系统进行通信,比如"28号信箱下的256分箱"等。
这样,即使信件被截获,外人也难以破解其中的内容。
在马兰基地工作的科研人员,面对家人也是三缄其口,从不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

除了以上的人员,还有很多在国外的科学家纷纷回国参与制作,他们中有的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有的告别了安逸的生活,只为了心中的一个梦想——为祖国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
钱三强本可以在法国过着体面的生活,他的导师曾力邀他留下,担任研究所的职位。
但钱三强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投身到核武器研究的事业中。

邓稼先在美国学成归来时,他的导师也曾挽留他,希望他能在美国大展宏图。
但邓稼先心里清楚,自己学到的核物理知识,只有用来报效祖国,才有真正的价值。
他毅然回国,来到马兰基地,在这里奋斗了近30年。
林俊德是马兰基地的元老级人物,他在这里坚守岗位长达50年。
从基地建设之初,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到氢弹试验,林俊德几乎见证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马兰基地的条件十分艰苦,酷暑和严寒都是常事。
但再艰涩的天气,也抵挡不住这些科学家们心中的热情。
他们靠着满腔的爱国之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一步步地推进着核武器研究的进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付出下,"马兰"终于迎来了"花开"的那一天。

«——【·《马兰谣》制作背景·】——»
1964年10月16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成功爆炸。
这一刻,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世界核大国的行列,也是马兰基地全体科研人员多年努力的结晶。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也为了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决心,一首特殊的"童谣"应运而生。这首"童谣",就是后来广为传唱的《马兰谣》。

《马兰谣》的歌词看似简单,但却暗藏玄机,"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每一个词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小皮球"形容的是中国的原子弹,而"架脚踢"指的是核试验场上那座102米高的铁塔。
"二十一"则代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也就是马兰基地的代号,"马兰开花",则是用来喻指核爆成功。
除此之外,歌词中还提到了"28256"和"28257"这两个数字,这是马兰基地两个信箱的信息编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防止核试验的消息走漏,所有的通信都要通过这样的暗号来进行。

岁月如梭,时代在变迁,曾经的马兰基地,从一个严格保密的军事禁区,逐渐转变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核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场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学习。
人们走进马兰基地,不仅仅是为了一睹这个曾经神秘的地方的真容,更是为了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感受"马兰精神"的力量。
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他们看到了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看到了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说起马兰基地,就不得不提那首脍炙人口的《马兰谣》。
这首歌曲,曾经以特殊的方式记录下了中国核事业的重要时刻。
而如今,它已经改名为《大漠深处》,成为"航天人三部曲"之一。
改名为《大漠深处》,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在那片苍茫的戈壁滩上,曾经有一群伟大的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32年了,《马兰谣》的旋律依然在大漠上空回荡,这首歌,已经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一段历史的见证。
《马兰谣》,就是对这些无名英雄最好的致敬,它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传颂着他们的精神。
同时,《马兰谣》也在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
它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换来的,国家的繁荣昌盛,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