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亚洲杯女单决赛的第二天,我的朋友圈被各种情绪轰炸了。孙颖莎0:4不敌王曼昱,这个结果着实让不少球迷大跌眼镜。真正让我震惊的不是比赛结果,而是网络上那些所谓“粉丝”的极端言论。当我看到有人指责王曼昱“赢了冠军输了人品”,甚至暗示有“菜谱”和“科技球”,我忍不住要说一句:谁在毁掉孙颖莎?恐怕正是这些披着“爱”的外衣、实则有害的饭圈思维。
作为看了二十多年乒乓球的老球迷,我必须说,孙颖莎和王曼昱的这场比赛没什么可争议的。两位选手都拼尽全力,只是当天王曼昱的状态和战术确实更胜一筹。乒乓球比赛就是这样,有输有赢,再正常不过。一个运动员能在世界大赛中长期保持不败,简直是天方夜谭,就连马龙、张怡宁这样的传奇也有低谷期。
可网上那些言论,简直让人怀疑我看的是不是同一场比赛。有人说“队内教练背刺她”,有人说“王曼昱打的是恶心的落点”。**打球不就是要打对手够不着的地方吗?难不成乒乓球比赛还得划定禁区,必须把球打到对手能接到的位置?**这逻辑也太离谱了!
饭圈文化入侵体育圈已经不是新鲜事,但乒乓球这项传统项目被污染得如此严重,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这种现象不仅伤害了输球的孙颖莎,也伤害了赢球的王曼昱,更是对整个国乒团队的不尊重。
记得前几天看到一段视频,一个自称球迷的女生连说了好几句王曼昱“恶心”,只因为她用颗粒胶打了几个孙颖莎接不到的球。讲真,这哪里是爱体育,分明是把运动员当成了自己的情绪发泄口和精神寄托。
这种畸形的饭圈心态,把运动员当成宠物一样,只看对方的表演能否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养过几年猫,有时候猫咪打哈欠,我们会说“它在笑”;猫蹭腿,我们说“它在表达爱意”。但这只是我们的主观解读,并不一定是动物的真实想法。饭圈粉丝对孙颖莎的情感投射,与此何其相似。
我们看看那些评论:“莎莎打的是人品球,不像别人打的是科技球”、“这孩子太委屈了”、“心疼的几天都没缓过来”......这些话语看似是在心疼爱豆,实则是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运动员,然后自我感动。
孙颖莎是当今世界女子乒坛最强选手之一,她不需要这种扭曲的同情和理解。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她深知胜负乃兵家常事。与其沉浸在“被全世界针对”的受害者情绪中,不如客观分析比赛,找出差距,继续努力。
对比一下国际顶尖选手的粉丝文化。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的球迷虽然也有互相攻击的时候,但很少有人会说“对手靠特殊手段赢球”这种话。真正的体育精神,是尊重每一场胜利,也尊重每一次失败。
我担心的是,如果孙颖莎不能及时与这种有毒的饭圈文化切割,长期浸泡在这种环境中,她的心态和职业生涯都可能受到影响。想想刘诗雯当年被网暴时的痛苦,又有谁能保证历史不会重演?
体育总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乒乓球项目粉丝冲突事件同比增长230%,这个数字背后是体育精神的严重缺失。纯粹的体育被娱乐化、饭圈化,运动员不再是因技术和拼搏精神受到尊重,而是变成了粉丝幻想中的角色。
孙颖莎应该看到,威海训练基地深夜练球的视频被传播后,那些夸张的心疼和赞美背后,是对她职业素养的不理解。对顶尖运动员来说,刻苦训练是家常便饭,不是什么需要特别煽情的事。而且,每个国家队运动员都在拼命训练,这本就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我很欣赏日本乒协的做法,给年轻选手配备心理导师,专门教他们分辨真爱粉和“毒唯粉”。也许国乒也该考虑类似的措施,帮助运动员正确处理与粉丝的关系。
孙颖莎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她的技术和天赋举世公认。巴黎奥运会上,她力挽狂澜,为中国队拿下团体金牌,展现了大将风范。她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欣赏,但那种不计是非、盲目崇拜的饭圈文化,只会成为她职业生涯的绊脚石。
希望孙颖莎能够正视这场失利,从技术和心态上寻找突破,而不是被那些极端言论裹挟。也期待她能明确表态,与饭圈割席,让那些不理性的声音远离赛场。
热爱一项运动,首先要尊重这项运动的规则和精神。对运动员来说,没有永远的胜利,但可以有永远进步的决心。我相信,经过这次挫折,孙颖莎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真正的冠军不仅要会赢,也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用孙颖莎自己说过的话作结:“乒乓球教会我最重要的事,就是怎么优雅地接住生活扣过来的杀球。”期待她能超越这些纷扰,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