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双线硬刚”美俄:
战略豪赌还是自断后路?
特朗普“二进宫”才刚一个月,就在全世界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一回,又轮到欧洲在风中凌乱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起因就是这段时间,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进行了“深入而友好”的点评。
跟普京频繁眉来眼去,大夸两人之间的友谊;又对泽连斯基冷嘲热讽,再次说他是个“喜剧演员”。
这就引起了欧盟和乌克兰的强烈不满。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在布鲁塞尔就发声了,说因为美国新政府的政策走向,欧盟必须将自身安全事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中就包括对俄罗斯的制裁问题。
意思就是说,我们欧盟现在不是还在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吗?哪怕特朗普跟普京走得再近,我们欧盟也不能受影响。该制裁还是要制裁,我们欧盟就是要走出独立自主的步伐。
那从这个什么斯基的话里,我们就能听得出来,欧盟貌似已经做好了与美国分道扬镳的准备。
如果有人想通过某种方式去讨好俄罗斯,那是美国自己的选择,而欧盟将会按照自己的既定节奏和方式来处理乌克兰问题。如今的欧洲,像极了被逼到墙角的困兽。
特朗普嘴上说着“爱俄罗斯人民”,手里却捏着对俄关税大棒,转头又和普京谈笑风生。
更魔幻的是,美国防长竟公开宣称“乌克兰恢复2014年边界不现实”,这等于默认俄罗斯的领土吞并。
欧洲人这才惊觉:原来美国早就备好了出卖乌克兰的剧本,连招呼都不打一个。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欧洲这次的选择可以说是“自杀式硬气”。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欧盟虽然制裁了俄罗斯,却偷偷留了条天然气管道当退路。
等到特朗普第一任期大搞“美国优先”,欧洲转身就和普京谈起了北溪-2号,活脱脱上演“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现实版。
可如今,欧盟亲手把这招“以俄制美”的绝活给废了——一边对俄祭出第13轮制裁,一边狂砸220亿欧元帮乌克兰造弹药厂。
这等于同时得罪美俄两大玩家,赌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欧盟这么选,也能理解。
欧盟最大的问题是,安全上太依赖美国了。
以前美国还给欧洲当“保护伞”,现在不仅不保护了,还可能撺掇俄罗斯去“吓唬”欧洲,好让欧洲乖乖交更多的“保护费”。
特朗普支持俄罗斯,其实也是在给欧洲施压,拿俄罗斯当工具,吓唬欧洲乖乖听话。
欧洲要是想继续得到美国的保护,美国至少得让欧洲把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5%。
这肯定不现实,欧洲也不愿意当这个“大冤种”。
那欧洲接下来怎么办?
要是俄罗斯真动手了,欧洲靠谁呢?
按照欧盟现在的思路,是想靠乌克兰来顶住俄罗斯的军事压力。
乌克兰和俄罗斯打了三年仗,军事化程度已经很高,也有对抗俄罗斯的经验。
现在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向乌克兰学习怎么对付俄军,而且欧洲也不愿意完全放弃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
毕竟美国现在靠不住了,北约的事情也不能全听美国的了。
所以欧洲这么干,其实也是在跟美国掰手腕,想在其他方面展现一下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能继续留在乌克兰危机里,留在谈判桌上。
但是细看欧盟的底牌,那是根本不够看。
德国军工厂连夜扩建生产线,法国张罗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连立陶宛都敢喊出“俄罗斯必须停火”。
表面看上去是“战略自主”觉醒,实际上暴露了他们致命的软肋:欧洲军火库早被乌克兰掏空,F-35战机零件还得求着美国发货。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团队被曝光的停火方案,竟然是要乌克兰割让克里米亚、顿巴斯,还要拿5000亿美元稀土矿当“保护费”——这哪是和平协议?分明是趁火打劫。
欧盟这时的强硬,更像是被逼到绝境的愤然反击。 但问题是,欧洲真扛得起这副重担吗?
2024年欧盟GDP超16万亿美元,碾压俄罗斯的2万亿,可军费开支仅占GDP的1.5%,连自家防务都捉襟见肘。
更别提特朗普正磨刀霍霍要对欧洲汽车加税,冯德莱恩却还在达沃斯念叨“我们还有其他选择”。
这话听着硬气,可看看现实:美国暂停对乌军援后,欧洲必须要独自填上每年数百亿美元的窟窿;俄罗斯手握能源核武稳坐钓鱼台;中国电动车反制关税已让欧盟车企叫苦连天。
三面受敌的欧洲,怕是连“战略自主”的遮羞布都要被扯下来了。 这场地缘博弈最吊诡之处,在于各方都在“既要又要”。
特朗普想既省军费又捞稀土,普京想既占地盘又解制裁,欧洲想既当反俄先锋又不依赖美国。
但国际政治从来容不下童话——当美国把乌克兰当筹码、俄罗斯视谈判为施舍、欧洲把口号当战略时,真正的输家早已注定。
或许正如那句老话:大国博弈,小国殒命。
只是这次,欧洲主动跳进了自己挖的坑里。
走到这一步,或许欧洲才幡然醒悟:要想突破美俄的联手围剿,最靠谱的还得看中国。
对欧洲来说,中国可不是简单的经济伙伴,更是它在外交上“挺直腰杆”的底气。
中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一直比较温和,经济合作也在稳稳推进,这就给欧洲提供了一个跟俄罗斯打交道的“缓冲地带”。
欧洲要是想绕开美国,跟俄罗斯保持联系,中国这条线就没办法忽视。
欧洲要是想多条腿走路,那中国就是关键的一环。不管怎么说,欧洲再也不是过去那个靠“跨大西洋关系”就能高枕无忧的欧洲了。
往后,怎么在美、中、俄之间找到平衡,怎么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局势里找到机会,都是欧洲必须得好好琢磨的大难题。历史也反复证明,在大国角力中“两头得罪”从来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当欧洲议会全票通过援乌决议时,那些零反对票的背后,究竟是团结的假象,还是妥协的无奈?
这个问题,或许比制裁清单上的条款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