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花几块钱就能看一部电影,还能看到平时在院线看不到的“刺激”画面?这就是网络大电影,简称网大的现状。它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是低成本、快速制作的优势,一面是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低俗化的隐忧。最近一部名为《疾速反击》的网大,就因其擦边球式的低俗内容引发了广泛争议,成为网大乱象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行业光鲜背后的阴影。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一个父亲为了救被绑架的女儿,与犯罪集团斗智斗勇。听起来像是一个紧张刺激的动作片,但实际上,它充满了令人不适的低俗元素。女性角色在电影中被严重物化,她们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凝视。无论是主角的女儿,还是酒吧的舞女,她们的衣着都刻意暴露,行为也充满挑逗性。导演更是毫不吝啬地使用各种镜头语言,对女性的身体进行特写和放大,营造一种充满性暗示的氛围。
最让人感到恶心的是,电影中充斥着各种低级趣味的黄色玩笑和情节设置。例如,一心想要找到女儿的男主角,在被女主播“投怀送抱”时,竟然说出“我不打篮球”这样充满性暗示的玩笑话。这种将低俗当作笑点的做法,不仅是对女性的侮辱,也暴露了创作团队的低级趣味。为了吸引眼球,他们不惜牺牲剧情、人物塑造,甚至伦理道德,将低俗作为卖点。
除了低俗的内容,《疾速反击》在制作上也显得粗制滥造。为了节省成本,影片的动作戏大多是拼凑而成,剧情更是漏洞百出,毫无逻辑可言。例如,年近70的吕良伟在电影中依然身手矫健,一招一式都充满了“神奇”的力量。这显然是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怀旧情怀,但这种不顾实际的设定,只会让影片显得更加荒谬可笑。
《疾速反击》并非个例,它只是网大乱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大电影为了追求流量和收益,不惜走低俗化的路线,打擦边球,甚至突破底线。这些影片往往充斥着暴力、色情、低俗的元素,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流量为王是网大市场的主导逻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制片方为了快速获取流量和收益,不惜牺牲内容质量,选择迎合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其次,网大的审核机制相对宽松,也给了一些低俗内容可乘之机。一些制片方抱着侥幸心理,试图在内容上打擦边球,甚至突破底线。再次,创作团队的专业素养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许多网大电影的制作团队缺乏经验和专业素养,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最后,一部分观众对低俗内容的追捧,也客观上助长了网大市场的低俗化趋势。
网大低俗化现象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它会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网大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而低俗的内容容易对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它会败坏行业风气。劣币驱逐良币,低俗网大的泛滥会挤压优质作品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衰落。再次,它会降低大众文化品味。网大的低俗化趋势会拉低大众的文化品味,不利于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如何整治网大“擦边”乱象,是一个需要多方合力解决的难题。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网大电影的审核机制,对低俗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打击。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违规网大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其次,要提升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加强自律,抵制低俗化创作倾向。行业内部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引导从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作理念。再次,要引导观众理性消费。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拒绝低俗内容。可以通过开展公益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最后,要扶持优质作品。加大对优质网大电影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作更多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优质网大的创作和发展。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电影产量超过1200部,但真正获得良好口碑和市场反响的作品却寥寥无几。这说明,网大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整体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提升。
网大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具有低成本、快速制作、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但同时,网大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低俗化问题尤为突出。只有摒弃低俗化、擦边球的创作思路,回归创作初心,才能打造出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作品。
我们希望,未来的网大市场能够更加规范、更加健康,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这需要所有从业者和观众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网络影视环境。只有这样,网大电影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网络电影不再是“低俗”的代名词,而是真正成为一种能够表达艺术、传递价值的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