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km²!中国沙漠大淡水湖红碱淖,陕蒙交界,年产鱼可达20万斤

四面八方风 2024-11-18 11:13:43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之一。

湖区水草丰美,湖面烟波浩淼,周围环境宜人,景色壮观,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镶嵌在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的交汇处,为这片干涸的沙漠带来了勃勃生机。

地理位置与水体情况

红碱淖,也称红碱淖尔、红碱淖海子,是陕西、内蒙古边界湖泊。它位于陕西省神木市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东部札萨克镇交界之处,交界地段全长32公里。

红碱淖的湖面海拔高度1100米,大致呈三角形的形态,总面积在不同年份有所变化。据历史记载,1980年代该湖总面积达54平方公里,湖岸周长50公里,水面达10万亩,其沿岸接纳了七条季节性河流的水流。

湖水的平均深度为8米左右,最深处可达到12米。蓄水量达7亿立方米。然而,由于水源减少及蒸发等原因,红碱淖的面积在近年来有所缩小,目前湖面面积约41.8平方公里。

形成过程

红碱淖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红碱淖位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靠近毛乌素沙漠边缘,随着古代风沙的持续堆积和侵蚀,红碱淖地区逐渐演变为风蚀洼地。这一区域地势相对低洼,易于积水。地形的自然凹陷为湖泊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是红碱淖形成初期和维持水体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通过地下渗透和泉眼涌出,逐渐在低洼处聚集成湖。

同时,红碱淖周边有多条季节性河流,这些河流在雨季时会带来大量雨水,汇入洼地形成湖泊。随时间推移,这些河流的持续补给促使湖泊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水面积逐渐扩大,逐渐形成一片沼泽湿地。

据史料,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该湖区是一片沼泽地,积水很少,遇到干旱年份,湖泊会干涸,因有大面积碱地覆盖,呈红色,故称红碱湿地。随着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断补给,积水逐年增多,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高原闭流型湖泊——红碱淖。

红碱淖得名缘由

红碱淖的“淖”来源于蒙语“淖尔”,是蒙古语词汇的音译,意为“湖泊”或“海子”,广泛用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内蒙古地区湖泊的命名中。常见于那些历史上或现在有蒙古族人民居住和活动的地区。

例如,红碱淖、呼伦淖尔(呼伦湖)、贝尔淖尔(贝尔湖)等都是知名的湖泊,它们的名字中都包含了“淖尔”这一词缀,用来指示这些地方是湖泊或者大型水域。

地下水或周围土壤中富含矿物质,随着水分蒸发,这些矿物质逐渐累积在湖中,导致湖水变碱性,因此湖中富含碱性物质,主要是天然碳酸钠,这些物质与湖中的水藻、微生物等生物以及沉积物混合,在太阳的长期照射下,会形成红色的碱土,这也是红碱淖得名的原因之一。这种盐碱化过程有助于特定类型土壤和沉积物的形成,影响了湖岸边沙子的颜色。

湖中景致与生物资源

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之中,湖泊与沙漠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游客可以欣赏到沙漠的浩瀚与湖泊的秀美相互映衬的壮美景色。

湖水清澈,与周围的沙漠景观形成鲜明对比。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湖岸线曲折,沙滩与芦苇荡交织,提供了丰富的观赏体验。

红碱淖作为陕西最大的天然渔场,拥有多种淡水野生鱼类。湖水微咸,宜于鱼类生长。红碱淖的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1958年,国家就投资创建了红碱淖渔场。湖中水产主要有鲤鱼、鲫鱼等多种鱼类。其中鲤鱼最多,占八成,鲫鱼次之,占一成,其他鱼类共占一成。

据统计,该渔场年产鲜鱼可达20万斤,最高年产量甚至达到了48万斤。这些鱼类远销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等省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护和恢复红碱淖的渔业资源,当地政府还积极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向红碱淖投放了15.5万尾和50万尾鱼苗,这些鱼苗的投放为红碱淖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当地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鱼类外,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也种类繁多。红碱淖的生态环境独特,是多种野生禽类的栖息地,这些鸟类包括众多水鸟和候鸟,它们在迁徙途中会在红碱淖湿地停留补给。

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二级保护鸟类近20种。尤其是这里有近两万只全球所剩无几的遗鸥,约占到全球总数的八成,使红碱淖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

红碱淖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大量植物生存的依靠,还对陕蒙边界人民生活、维持周围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平衡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的“肺”和“肾”。

湖泊面临的问题和治理

红碱淖的生态环境曾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上游水库蓄水,导致地表汇水量减少,湖区水位急剧下降。

红碱淖属于神木煤田范围,曾经为煤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水源。煤矿开采使地下水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暗河,进一步导致红碱淖的地下水进入煤矿采空区而非湖体,从而大面积水域减少。

应对这些挑战,相关部门采取了跨省生态补水项目措施。榆林市水利局、神木市水利局曾多次会同鄂尔多斯相关部门合作,先后多次通过札萨克水库向红碱淖进行生态补水,自2016年至今,札萨克水库已累计向红碱淖补水700万立方米,这一系列补水活动有效提升和改善了红碱淖湖区的景观及水生态环境。

2016年,红碱淖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严禁在保护区内新开垦土地,对保护区内现有耕地、林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实行用途管制。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500余户1500余人的移民搬迁和9500余亩耕地征收工程。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当地的破坏。

相关报道显示,2021年红碱淖水体面积较监测以来最低值增加了5.4平方公里,基本恢复到了2010年前后的水平。这表明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红碱淖的生态环境正在稳步好转。

0 阅读:3

四面八方风

简介:我梦回江南,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