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谢安,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其壮丽的人生和卓越的贡献而备受赞誉。这位东晋江左的风云人物以其睿智的话语挽救晋室危局,勇者无畏地扛起国家的重任,更赢得了伟大诗人李白的推崇,成为了王羲之的密友。
谢安(字安石)出生于东晋陈郡阳夏,是太常谢裒的第三子,镇熙将军谢尚的堂弟,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并称“王谢”,其家族在东晋享有盛誉。
儿时的谢安英俊潇洒,处变不惊。大司马桓温对他的喜爱,使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谢家其他子弟纷纷为官,但谢安淡泊功名,对于多次朝廷征辟均以各种理由拒绝。于是他携全家移居会稽东山,与孙绰、王羲等当世风流人物游乐于山水间,过着渔猎为乐,诗词为伴的悠然生活。
公元553年,在著名的兰亭集会上,谢安因其独特清晰的语音而闻名于世。患鼻炎的他,字音怪异,却又独树一帜,学此发音成为了流行趋势,甚至被赋予“洛生咏”之称号。一次,他和王羲之等乘船出海,突遇风暴,船夫见他竟仍引咏诗篇,错把其视为玩命之举。直到风波加剧,他才慢条斯理地说道:“如此大风,如何回得去呢?”此后,众人皆感叹其王者风范,王羲之亦断言:“若安石东山旧志实现,必定能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此即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
谢安曾历经家族颓败,在兄长谢奕及弟弟谢万失利之际,为了家族存亡,四十岁的他终究选择出仕,接受桓温的聘请担任司马之职。当天,众多官员前来祝贺。御史中丞高崧戏谑道:“你曾违抗朝廷命令,不肯出仕。如今却选择出任,真是临危反顾啊!”这便是“东山再起”的典故源头。
很快,谢安察觉到桓温有篡权欲念,便毅然离弃。不久后,又被朝廷征召,获晋升为吏部尚书。
公元371年,桓温率军攻陷京城,引发宫廷政变,废晋哀帝司马奕为东海王,并扶植琅琊王司马昱登上皇位。然而八个月后,司马昱驾崩,谢安及侍中王坦之和王彪之等人共同拥立司马曜登基。不久之后,桓温假意进贡,实际上想要铲除王、谢两大贵族,朝廷百官上下为此惶恐不安,唯有谢安沉稳应对,直言劝谏,令桓温无言以对,不得不撤兵离去,从而化解了这一场对晋王朝生存威胁的危机。于恰当的时间,合理使用了力量,解除了战乱。
公元377年,前秦国君苻坚集结百万大军打算南侵灭晋,谢安应诏奉命,加授司徒衔,担负都督国内外诸军事的重任。他派遣侄子谢玄驻守广陵,选拔优秀将领,精心训练精锐部队,塑造出战斗力极高的北府兵团队。不久之后,著名的淝水之战拉开序幕,谢玄以不足十万人的兵力大破苻坚的八十万大军,震惊四海。当收到胜利喜讯时,谢安正与朋友悠闲地下棋,有访客询问前方战况,谢安淡定地回答,“没什么,不过是孩子已经打败敌人了”。
谢安在淝水之战后使自身家族达到朝廷最高地位。尽管身处高位,他仍然适时引退,交出权力,希望回归东山生活,却不幸遭遇重疾,不幸于建康离世,享年六十六岁。孝武帝追赠其太傅,谥号文靖。
水是第一关,金是第二关,火是第三关,木是第四关,土是第五关。过了五关就能突破太阳系,飞升上界[得瑟][得瑟]